10月25日,著名主持人李咏因癌症在美国去世,享年50岁,妻子哈文发文“永失我爱”!
世事无常,人生短暂,消息来的太突然!
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幸运52》,想不到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综艺节目,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档节目与李咏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央视二套的一个收视热点。
后来的《非常6+1》,也成了许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李咏在2009年出版的自传——《咏远有李》。
曾经发誓“不出书”的李咏,在迈上40岁门槛的瞬间却突然改了主意。他决定亲自动笔写自传,还给书起了一个极“轴”的书名——《咏远有李》。
这本书,是李咏送给自己的40岁生日礼物。
顽劣童年,叛逆少年,李咏的青春烙印格外鲜明。他是一个恋家的“宅男”,表面花花公子,内里谦谦君子。
四十不惑的李咏在书中透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趣事。
李咏说:这本书有“五宗最”,最尖刻、最袒露、最逗乐、最恣肆、最柔情,是关于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我之间的一些事,虽然是冲动而产生的妄念,倒全都是些真事。”
今天从三个方面,分享书中所体现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爱情。李咏说:路边的野花也可以采;
二、关于婚姻。李咏说:矛盾不过夜,过夜就是仇,我弯腰,因为我成熟了;
三、关于孩子。李咏说:孩子脱离母体就是个社会人,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
书中这一部分,李咏传授了如何追求心中的女神,那就是:才华+穷追不舍!
李咏刚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时,因为从偏远地区而来,李咏一度非常自闭,不和同学来往。虽然他学的是播音系,但他每周末都去中央美院画画,在阶梯教室,哈文就坐在他的右侧,李咏总是用有眼瞟她,侧脸轮廓很美。
就这么一眼,对她“一见钟情”了,于是,李咏开启了“熊孩子”的追求模式。
李咏经常骚扰哈文,撕张纸,用铅笔给哈文画速写,画好之后用圆珠笔弄出立体感,然后趁老师不备,轻轻捅一下哈文,把画递过去。
刚开始,哈文不搭理他,他就一张接着一张画,直到哈文嘴角上翘白了他一眼:“讨厌!你上不上课?”
他知道,这回有戏了!
哈文也不是这么好搞定,表白失败了几次后,李咏开始玩心理战,装颓废,整天闭门不出,不见人,不刮胡子。看到哈文时又表现得非常清高,根本不带侧目的,想让她也尝尝什么叫失落。
一段时间后,李咏拜托女同学约哈文去看演出,而且两人的票故意不在一起,只要能够见上就行,不想“招她烦”!
没想到演出结束,哈文约李咏见面,李咏见机会难得,又一次表白,这次是早已打好腹稿,还加了句即兴发挥,一弯腰,从地上拔起一朵野花:“你要是同意,就把这花接过去,不同意就别动。”
等了好一会,哈文伸手,把花拿走了。李咏终于成功抱到了美人。
两人的爱情很甜蜜,但谈恋爱投入大,不光感情,还有金钱。
李咏有了哈文后,开始大展拳脚挣钱,他去给影视教学资料配音,去饭店歌厅当驻场司仪,还帮朋友办的小公司倒腾了几笔买卖,半个月赚了别人几年的工资。
有了钱以后,李咏跟哈文一起,去拜见未来岳父母,腰杆也不由得直了起来。用钱来孝敬未来老丈人,地位也相应水涨船高。
所以李咏总结:“会赚钱的女婿才是好女婿!”
钱无疑是美满生活的保证,李咏用实际行动告诉两位老人,他一定能给他们的女儿幸福的未来。
恋爱期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李咏在西藏待了一年。
这一年的分离,让他的思念如潮水般此起彼伏,一回到北京,他马上买了99朵玫瑰和钻戒求婚。
他们迫不及待地结婚了,因为,他们再也不想分离。
但是,如所有的婚姻一样,李咏与哈文,也出现过婚姻危机。
李咏在这本书中坦言,结婚17年后,他对妻子哈文越来越怕,凡是她不允许的事情,比如喝酒,他就得央求所有的目击证人保密,只要哈文一瞪眼,一生气,他就像老鼠见了猫,把自己缩到最小,或者干脆消失。
为此,李咏很纠结,他说如果不出意外,到他安详地告别世界那一天,这都是件闹心事。
李咏说:“这辈子我怕过谁呀?我敢跟我爸拍桌子,跟领导拍桌子,为什么没做亏心事,就这么怕哈文呢?”
最终还是李咏先低头。李咏觉得,男人向自己心爱的女人认错是一种美德。
他还给这个美德想了个寓意深远的说法:成熟的稻子总弯腰,我弯腰,因为我成熟。
他们有个原则“矛盾不过夜,过夜就是仇。”有什么想法,今日事,今日毕。
李咏问朋友“你把自己老婆比作什么花?”“玫瑰”、“百合”……什么回答都有。李咏的答案是“我把老婆比作塑料花!”闻者皆惊。
他解释道:“塑料花很普通,但永不凋谢,摆哪儿是哪儿。”
科学家深入分析人类荷尔蒙,得出一个令人失望的定律:所谓“爱情”,保鲜期不超过36个月。
但对李咏来讲,爱情是无限期的,就像塑料花的花期一样永恒。
他觉得:婚姻也需要积蓄,但不是钱,而是两个人之间一点一滴的关怀。
两个人的感情每天攒一点,也会有利息,将来无论遇到什么事,让人生气的,产生误解的,你们首先念起的,却都是对方的好。
在女儿出生前,李咏和妻子商量过,孩子一脱离母体,就是个独立的社会人,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当父母的,只不过是帮社会抚养她。
很长时间李咏与哈文很享受二人世界,他认为孩子就是“第三者”,坚决不能要。
两口子在宿舍从不开火,白天外面下馆子,哪儿好吃奔哪儿,晚上就看录像、打牌,约朋友,最大的爱好,是并排坐阳台听隔壁两口子吵架。
日子过得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老觉得没玩够,共同抵制“第三者”,一抵制就是10年。
直到有一天,妻子哈文认真地跟他说:“你不觉得屋里挺冷清吗?”
“嗯?怎么冷清了?不是玩得挺好吗?”李咏警惕地盯着妻子。
“要不,咱们要个孩子?”
“哦……要孩子啊?”李咏沉思一会,最后横下一条心,“行,零件齐备,咱现在就搭流水线,制造开始!”
机器好使!妻子很快就有了,而这个“第三者”成功入侵,会把他们的家变成什么样呢?
2001年11月10日午夜,怀着说不清楚的心情,李咏写下了第一篇“宝宝日记”。一开始写,就停不下来,除了爱,只剩下焦急的期待。
最初多是抒发初为人父的焦虑、惶然,为自己这么多年的抵制而忏悔,后来变成了流水账,大到中东战事,小到工作的不顺利,都一一记录下来。
怀孕后期,妻子的肚子尖尖的,夫妻俩觉得应该是个男孩,准备的小衣服都是按男孩买的。后来医生告诉李咏,是个女孩,夫妻俩完全傻眼了。
这跟重男轻女无关,李咏扳过妻子的肩膀,让妻子看着自己,“你说就我这长相,如果扎俩小辫,那得什么样啊?闺女长大了,还不得怨我一辈子!”
孩子生下来后,说不出的可爱,李咏给女儿起名叫法图麦·李,是他请一位德高望重的穆斯林阿訇起的名,寓意富贵吉祥,法图麦,就是圣人的女儿。
法图麦出生之后,宝宝日记写不下去了,因为一种全新的爱在心中蔓延。他对女儿是看不够、想不够、疼不够、爱不够。
孩子渐渐长大,在教育上李咏与妻子高度一致,和孩子交流,一定说通说透,别说得她似懂非懂,增加执行难度。
虽然爱孩子,但如果老婆和女儿起了冲突,李咏的立场很明确,一定是护着老婆,训孩子。
他对孩子没有太高要求,就六个字:健康、阳光、快乐。
别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而他怕孩子“赢在起跑线”。
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反而会适得其反,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得不说,这是李咏值得称颂的教育智慧。
《咏远有李》一书中,李咏道出了一切绕不开的经历、感悟、感恩,当然还有绕不开的痛苦和牢骚,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俗人。
四十不惑,顿悟人生,太多“李式妙语”令人醍醐灌顶,继而会心一笑。
李咏在书中,坦荡书写一切有关自己的故事和对生活、生命的反思,幽默、真诚、至情至性。
李咏的一生,演绎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对待爱情,婚姻与孩子的最佳态度:
爱情一定要尽力去争取,爱上了要义无反顾,要给予对方足够好的生活。
婚姻以爱为基础,对待爱人要敬畏,要尊重,能够心甘情愿地弯腰,一切以对方的需求为先,每付出一点,是往情感账户中储蓄,当激情似火的日子走远,剩下相濡以沫的亲情,是一种更深的牵挂与寄托。
孩子是爱情的延续,但却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想法,而是身教胜于言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孩子
这本书不仅是李咏送给自己的礼物,也成了他留在世上的一个纪念。
愿李咏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