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版的《红楼》被誉为经典,被提到都冠以年代“87版”,这就不用查也知道产出年代。据说这版《红楼》被播放了几百遍,不知是否属实,但也足可以说明复播率极高。
北京有个《大观园》,是当年87《红楼》的实景拍摄地——“为了一部剧造了一座城”——当然,这不是一座城,是一个《大观园》,这份用心对一部电视剧来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怎么也算大手笔吧。
看过有关于此版本剧版的服化道的报道,黛玉的头发是真头发梳出来的发型,其他演员也都是梳出来的造型,至于男演员,应该用的是头套吧,毕竟现代社会男性不留那么长头发。
一、此版《红楼》首先在演员选择上,比较符合书中人物的形象,尊重原著尤其是名著,这是一种严谨的创作精神。
黛玉是个美丽少女,“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陈晓旭应该是所有扮演林黛玉的演员里最符合原著的一个,她有两张剧照,那种清隽的书卷气和芙蓉清愁的形象很是动人。黛玉本来就是个才情出众的女子,非常之敏感,放到现在绝对是才貌双全的顶流作家,何至于屈于亲戚家门香消玉殒。
陈晓旭的气质跟黛玉很贴,美丽,清愁,是很少女的美丽。
宝钗“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确实,剧中宝姐姐的端方美丽、肌骨莹润,跟黛玉的风露清愁、弱不禁风是不一样的两种美,各擅胜场。她很符合书中宝钗的形象。
至于宝玉,跟书中形象也还比较合,其实演得还不错:宝玉的淘气、乖觉、对姐妹们却极好,而且其实剧中宝玉也是有点儿走路带风的那种,说是少年人的活泼和朝气倒也是可以的,除了痴情种以外,还是能看到点儿少年男子的样子的,虽然脂粉堆里厮混大,到底是个男孩子。姑娘们面前,算是痴情而不轻薄。
邓婕的王熙凤“凤辣子”塑造得是非常成功的,应该是所有影视版《红楼梦》里的最佳“琏二奶奶”,贵族世家里的当家奶奶演得很是神韵贴合。
李纨青春守寡“槁木死灰”的寡淡经由服饰和演员的表演表现得很好,她的温善和不争是一抹很柔和也很淡的色彩,甘愿自守,这是一个非常恪守规则的人。
贾母就是那种大家老太太,通达世情,会享福,平常是很慈爱的,但大家族的中心是她。
探春是姐妹中出挑的,“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演员的长相已经比较符合这个描写了。
荣宁二府的主子和下人,凡有名有姓的,都很尊重原著。
其他如尤氏姐妹,尤二姐的标致风流,温柔和顺,尤三姐“揉碎桃花满地倾”,烈且美,都很有个性。
所以,此版《红楼》是在贴合人物的基础上选角儿的,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过去还是经典的原因吧。
二、置景和音乐、服饰。
因为专门在北京盖了个实景的大观园,所以省亲别墅,姑娘们及宝玉住的院子都有实景,光线相较于新《红楼》来说就比较自然,潇湘馆的门窗都以淡青色为主,确实种了丛丛修竹。蘅芜苑确实有假山藤蔓,怡红院有各色花草,稻香村就真的种了些时令蔬菜。沁芳桥等等,书里的景变为现实,大观园拍完剧后变成了公园,虽然不复当年盛况,到底也是令人感慨的(此次翻查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上海也有个大观园,还有一部分外景是在别的地方拍的)。
87《红楼》的音乐同样比较有年代感,但是配得是很用心的,听着似乎多使用的是民乐,古筝、古琴、琵琶、笛子、萧什么的。片头曲青埂峰无字的吟唱很空灵,倒真是有些渺渺茫茫太虚幻境的意思了。
服饰的选择上,颜色和样式也是很用心的,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有年代感,但确实做到了服饰跟人物性格的统一。比如黛玉的妆发服饰就非常有特色,书卷气、轻灵飘逸、少女感,置装很多套,她的服饰蛮有灵魂的,另外,邢岫烟的一身很恰切的红衣也有很深刻的印象,清寒但又俏丽的感觉就突出出来了。
其实可说的太多了,百度了一下,据说开拍之前封闭训练了一年,读书上课,包括琴棋书画、神情步态等等。据说拍了3年,请了红学家周汝昌做指导,请了周杨、启功、沈从文、吴冷西等等我们现在看起来全是书上记载过的大家做顾问。这样认真的准备,这样的打磨,想不出精品大概也难。虽然现在看起来节奏似乎比较慢,拍摄手法也比较有年代感,但是,的确经典。林林总总所有关于《红楼梦》影视化的作品里,无出其右者。
这是一种精神。
在任何时候,严谨认真都是成事者必备的素质。
此版《红楼》拍完三四十年还被拿出来播,也足以回报当初的精良的制作和诚恳的用心了。
(网上看到红楼诸人近影,叹一句:果然青春最美丽,美人和英雄,自古不许人间见白头啊——无他意,时光不许人。所以记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