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同时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600年时光流变中,朝代更迭,人来人去,当生命已经缄默,故宫却依旧在述说。600岁的紫禁城带着久远的记忆,凝聚成故宫这样一个文化符号,折射着中国人的梦幻想象。
此时的我们,恐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走出家门,赏花踏青。但疫情面前,没有人能保持轻松与侥幸,待到乌云散去,再与紫禁城中的人间芳菲撞个满怀吧。这次故宫受疫情影响闭馆,不妨来听“文创新品开发员”邓伦、张鲁一和故宫的故事,希望能为灰色的日子带来一点色彩。
1《上新了·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邓伦
“回到故宫,所有声音和光线都有了亲切的味道”。
邓伦演员
《上新了·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
在《上新了·故宫》第二季节目中,第一季中的“文创新品开发员”邓伦如期回归。此次“回家”,对故宫俨然熟门熟路的他多了些放松与自在,“回到故宫,把自己投入到故宫的节奏里,所有的声音和光线都有了亲切的味道”。在第一季节目中,邓伦对故宫的文物充满了好奇心,无论是爬到梯子上去看玉石雕成的“大禹治水”上面的野兽,还是蹲下身子贴在玻璃上看桐荫仕女玉山,都可以看到邓伦对故宫这些文物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份好奇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正是邓伦继续参加第二季节目的主要原因——可以对故宫未开放的区域进行探寻。
对话邓伦
Q第二次成为《上新了·故宫》的文创新品开发员有什么感受?
A会有一种更熟悉的感觉,像回家一样。跟故宫也更亲近了,虽然有很多地方没去过,但是一点儿都不觉得陌生。
Q你觉得这季节目与上一季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A在这季节目中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紫禁城初建时期也就是明朝时候的故事。我相信有很多观众会对明朝的东西很感兴趣。但我们探寻明朝的故宫,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明朝离我们更加久远了,所以故宫里明朝的痕迹少之又少。
Q探索了这些明故宫的痕迹之后,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A我会觉得他们非常严谨和有执念。我相信朱棣在建紫禁城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600年以后、或1200年以后、或几千年以后,紫禁城还能存在,还能完好无损。除了感叹我不知道拿什么词来形容!
Q你作为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开发新文创的标准是什么?
A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要以“创新”两个字为准,因为我们的主题本来就是“上新”,所以想通过故宫、通过这些历史,再去尝试更高层面的创造。不管是在实用性方面或者是观赏性方面,希望文创产品真的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真的能融入百姓生活。
Q在节目中近距离接触过这么多文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
A应该是《大禹治水图》玉山。那么大一块玉雕,几乎百分之百还原了《大禹治水图》这幅画,细节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很符合乾隆当时的情境,我觉得很震撼,乾隆可以说是3D打印的鼻祖了。
Q你如何看待大众对乾隆“盖章狂魔”的评价?
A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和标准,乾隆也有他的态度和标准。我尊重乾隆的想法,也尊重网友的评判。这就是关于一种文化的讨论,假如没有人管他盖多少章,没有人管那个时期的艺术品什么样子,就不会有人去讨论,那也许就没有这种文化的传承了。
Q如果你是设计师最想开发的产品是什么?
A我的方向还是希望能深入最平常的生活,这样传承传统文化的力度是最大的,对于每个人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概念也是最简单和最直接的。
Q如果为自己选择一个标签,会选什么?
A可能我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青年文艺工作者”,如果要再加上一个标签的话,我希望我是一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我愿意去守护、愿意去传承这些美好的东西。
2《上新了·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张鲁一
“就算来过100次,故宫也会给你101次惊喜”。
张鲁一演员、导演
《上新了·故宫》第二季文创新品开发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张鲁一对故宫比其他人更亲切、更熟悉。小时候经常从故宫红墙外面经过的张鲁一,长大了随着工作繁忙反而很少再接近故宫。这一次,受《上新了·故宫》第二季节目邀请,与上一季的邓伦共同担任“文创新品开发员”,同四位年轻设计师一起创作更多的故宫文创产品。张鲁一感叹道:“就算来过100次故宫,故宫也会给你101次的惊喜。”
在张鲁一看来,《上新了·故宫》第二季就像是一张空白的考卷,而担起“文创新品开发员”这份职责的同时,也如同拿到了一把独特的“钥匙”,可以进入那些尚未开放的区域,也可以面对面向故宫的专家、学者求教,去满足从小到大萦绕在心中的情怀和始终旺盛的求知欲。张鲁一直言:“我生长在北京,故宫对我来说既熟悉又神秘。我打小就经常路过庄严肃穆的红墙,长大了之后才慢慢明白这里面不仅仅矗立的是一座城,它更是一座国之文化宝库。这次有幸可以面对面向故宫的专家、学者求教,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一代故宫人对故宫的守护。”
在这次珍贵的故宫之旅当中,张鲁一和年轻的优秀设计师们一起,将在故宫中寻找到的“答案”凝结于上新研究所开发出来的文创之上,“希望这些文创产品可以变成一条纽带,通过它让观众更多地去感受故宫,更多地去了解故宫的文化。”
对话张鲁一
Q第一次参与节目就经常需要一个人带着嘉宾在故宫里探索,有压力吗?
A肯定是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本身我就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节目录制,如果有邓伦在的话,我心里肯定会感觉要踏实一些。如果邓伦不在的话,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其实是我在故宫里面可能会迷路,更别提带着大家去探索故宫了。后来我想,这个节目是我和大家一起从故宫这些专家和学者的身上去学习和了解故宫,把心态摆正之后,自己身上的压力就稍微的小了一些。
Q在《上新了·故宫》节目中,你可以说是客串了一把故宫人,故宫人的视角和游客的视角有什么不同吗?
A作为游客是无事一身轻,这次不一样的是身上挑起了文创新品开发员的重担,就要担起这个责任,发挥自身能量,助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了这份责任我每期都给自己打气要努力。
Q节目中经常需要与故宫专家朝夕相处一起工作,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A我非常好奇他们工作之外的生活,其实就像王光尧老师跟我们说的,每天他迎着朝阳进宫,伴着夕阳出宫,在这里一日,就恍如经历了300年。但是他们是日复一日地在这里待着,每日与宫为伴、与史为伴,我特别好奇的一点就是他们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再去面对当今的时代和当下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Q故宫专家身上哪些特质最打动你?
A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自己所研究的这些东西,是发自内心真实的热爱,还有他们对于自己选择的这份事业如此的坚定和执着、持之以恒。
Q节目录制过程中,近距离接触了很多文物,哪件让你印象最深刻?
A青花瓷。“青花瓷”其实这三个字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以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知道特别深奥。但是这次通过向故宫专家求教还有学习之后,觉得青花瓷更深奥了。同时,也更加确定了自己这趟故宫之旅的意义和向故宫专家求教学习的心。
Q在故宫探索过程中,有没有哪件事让你出乎意料?
A郑和下西洋带回动物吧,因为从故宫专家和学者那里学习到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长颈鹿,还有金钱豹。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的就是这些东西不是体型很小的动物,都是大型的。不管是从海路还是从陆路,能把它们完好无损地从那么远的地方运到我们中国来,我就觉得特别不可思议,想象一下马车上拉的是长颈鹿,就觉得是一幅很奇特的画面。
Q在故宫实景拍摄是一种什么体验?
A每次在故宫录制节目的这一天是只有和文物、和专家相伴的一天,感觉自己的心静下来了,人也变得慢下来了。
Q这趟故宫文创新品开发之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自己来讲,只能感慨于这些艺术品之精美,感慨这些创作者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巧夺天工的技艺,然后越看就越感受到自己了解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