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格局还未被疫情或者电商改变的时候,以Zara为首的国际快时尚品牌是“大店模式”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如今通过炮制“大店”,也有很多行业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新曙光。一方面,对于电商时代崛起的新消费品牌来说,想摆脱“淘品牌”形象,确实可以在线下寻求突破,找到与消费者对话的场所;另一方面,对于有充足资本的品牌来说,大店也并非万精油,如果体验只是浮于表面,反而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MECITY全新概念空间店
历史就给这种“美好”的大店上过一堂课。2012年时,美特斯邦威旗下品牌MeCity关闭了其在淮海路上的旗舰店铺。MeCity发展非常快,仅在一年时间内就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开设70多家店铺,而且店铺面积都很大,以北京为例,最小的商场店铺面积也可达800多平米,而其形象店和旗舰店分别达到3000平米和1万平米。但是对于这种消费者认知度并不高的品牌,盲目走快时尚的路线,也没有自己的文化输出,消费者凭何买单?只不过是披着“时尚”外衣的菜市场。在当时的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周成建也表示:MeCity的主要亏损来自大型店铺。究其原因,租金上涨只是一部分,而品牌定位不准确则贡献了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大店”再次风靡,玩这么“大”的同时,风险也很大。但是趋势终究只是趋势,找不准自己扩张的目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只不过是花样虽多,却不走心的资本玩家。就拿像MECITY这样的本土时尚品牌来说,要做的就是补上在品牌文化和产品故事上的空缺,提升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认知,通过充分展现品牌的魅力,也许玩“大店”才能重新打开中国本土品牌这个充满商机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