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悬疑剧《风起洛阳》正在热播。今天也蹭蹭热点,但不讲这个剧,而是讲讲该剧发生的唐代,唐代的歌舞和歌舞戏,以及歌舞戏和中国戏曲,其中的人和事你陌生又熟悉。
舞蹈古而有之。黄帝、尧、舜、禹、商、周的“六代之舞”,周天子的“八佾(64人的舞阵)舞于庭”,华夏舞蹈在上古已颇具规模和范式。但要说中国古代舞蹈的巅峰,非唐代歌舞莫属。
唐代君王好舞乐,史书记载,懂音律的玄宗还特别选了三百子弟亲授。这些子弟“号皇帝梨园弟子”,后来戏班就称“梨园”,戏曲演员也叫“梨园子弟”。玄宗成了梨园始祖,这大概是他没想到的。没想到的还有他和杨贵妃的悲欢离合。在华清池初见时,玄宗曾演奏最得意的《霓裳羽衣曲》,贵妃也曾跳起《霓裳羽衣舞》,此恨绵绵无绝期,只能在后世戏曲中传唱了。
上有所好下必盛之,虽然唐代歌舞伎人地位卑贱,但舞蹈本身却广受各阶层重视。那个时代有位公孙大娘善舞剑器,诗圣杜甫还特意作诗一首,“一舞剑器动四方”,“天地为之久低昂”。草圣张旭也自述正是观看了大娘的舞蹈,才悟出书法真谛,从此所写的狂草更入佳境。
但就推动中国戏曲形成而言,除了歌舞装扮等综合手段,还需要表现特定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无疑唐代歌舞戏更胜一筹。
歌舞戏出现在汉代,到了唐代大盛。有部歌舞戏的主人公你大概听过。《大面》又称《代面》,主人公北齐世宗高澄第四子兰陵王,本是血气男儿,因太过俊美难以震慑敌人,于是刻了一副狰狞可怖的面具,每次上阵都戴上,终于战无不胜。《兰陵王入阵曲》曾由日本遣唐使带回,并在日本广泛流传。
或许你会奇怪中国戏曲何来歌舞?但中国戏曲,恰恰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歌,体现在唱腔和念白;无动不舞的舞,则是表情和身段,艺术化之后舞蹈成分融入其中,以雕塑美或动态美形态展现。
中国戏曲歌与舞的独特之处,有学者概括:“随口发声,皆有燕语莺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回身转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
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在唐代,中国戏曲形成的步伐明显加快,到了宋代,南戏出现(➡️南腔碰上北调,有了“调腔”,这娃可不得了),中国戏曲进入崭新阶段。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也是相同的,就好像我们都习惯说,美人如花,君子似玉。是什么在维系这种相同?所以试着从流传至今的传统戏寻找答案。那些故事,那些风景,或许能抵达我们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