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从发生在刘备和袁绍之间的一个故事开始讲起。
《新三国》吕晓禾饰演董卓
东汉末年自黄巾之乱起,各地封疆大吏借助手中的权力开始逐渐走向军阀化。直到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奉大将军何进之命进京讨伐十常侍,从而借机拥立汉献帝刘协并自封相国。于是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举兵讨董,从此正式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背景讲完了,我们来聊一聊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刘备和袁绍。
刘备,字玄德,涿郡人。据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刘胜先后有120个儿子,时间久不说中间还历经王莽之乱。所以究竟是不是刘胜之后谁也不好说,但大概率也是真的。
《新三国》于和伟饰演刘备
刘备的爷爷刘雄曾被举荐为孝廉,出任东郡范县县令。但应该也没干多久就死了,而且刘备的父亲刘弘也死得早。不然刘备的童年不可能过得那么贫寒。
熹平四年(175年),15岁的刘备与刘德然和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学习儒学。卢植是当时的大儒,是太尉陈球(下邳陈氏)的高徒,和郑玄、华歆都是同学。
《三国演义》卢植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24岁的刘备参军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在中平五年(188年)又参与镇压了张纯叛乱。因军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来朝廷说因军功而非察举出身的官员都要被精选淘汰,该郡督邮要来遣散刘备被刘备吊打一顿,这就是在《三国演义》中安排给张飞的桥段。
后来兜兜转转两次出仕又两次丢官,刘备最终投奔了同学老大哥公孙瓒。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以为父报仇的名义发兵攻打徐州陶谦。陶谦便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便带上刘备一同救援。刘备在徐州受到陶谦礼遇,不仅给底盘还赠送4000士兵。于是刘备便归附陶谦。后来因为吕布攻打曹操,曹操只得回兖州。这一年十二月陶谦去世,临终前留下遗嘱,在糜竺、陈登、孔融的支持下刘备领徐州牧。后来仅一年之后,吕布夺取徐州,刘备投奔曹操。
《三国演义》陶谦
曹操对于刘备的投奔很是看重,不仅厚待他还让他做了豫州牧。后来刘备一直被称为“刘豫州”就是从这开始的。
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刘备被举任豫州牧的这个时期。
终于被列为封疆大吏的刘备,此时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权力:举茂才。
《长歌行》袁弘饰演光武帝刘秀
茂才,就是秀才。东汉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才改为“茂才”。自从汉朝初期为了统治需要,建立了一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十二年(38年)下达了一封诏书:
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一人;左右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郎、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
从这开始,汉朝选官制度便分为举孝廉、察廉和最重要的茂才三套并行。
举孝廉:东汉和帝下令,改以人口为推举单位。郡人口不满10万三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的郡二年举一人,20万以上人口的郡一年举一人,人口达到40万的郡一年举二人,以此类推到超过120万的郡一年可以推举6人。因此,孝廉虽然很光荣但推举的人数也是不少的。
举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是从低级官员中进行挑选推荐。被推举的人,将会被升官。这和孝廉是不一样的,孝廉被推举更多是直接被选入中央从“郎”做起。
所以举孝廉类似于考中了进士但名次不好,进不了翰林院。举察廉更像是京察,针对中下层管理的定期考核。
举茂才:茂才可就更不得了,他属于在孝廉和察廉中选举最优秀的人。一般被举茂才的人都可以直接从县令做起,相当于后来科举中直接选了庶吉士。所以很多世家大族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被举茂才。
我们再看汉明帝的诏书,茂才实际上每年可以被推举的人数极为有限。
刘备自从被推举为豫州牧,虽然实际上并不能管理豫州事务但这个举茂才的工作还是可以胜任的。
在两汉三国那个极度重视出身和家世的时代,不仅平民底层士族希望可以被举茂才,甚至连豪门望族都十分重视这个重要身份。所以说,茂才不仅是一个权力更是一种政治资源。
我们看看当时刘备集团的情况。
陆树铭饰演关羽
此时刘备集团的核心班底还是关羽、张飞、孙乾(领徐州期间投靠)、简雍(少年时便跟随刘备)、糜竺(徐州时期跟随刘备)这些人。虽然他们在刘备初年是对刘备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他们全部都有个缺陷:出身不佳。
关羽早年因犯事流落幽州涿郡,身背罪案算是出身卑下了。张飞历史上并不是五大三粗的粗人,反而和刘备一样出生于士族后代。但张飞家庭应该是家道中落,因此才弃文从武当了武将。
李靖飞饰演张飞
孙乾虽然是名士郑玄推荐给陶谦的人才,但毕竟没有经过国家选举流程举孝廉。因此,孙乾也只是平民群众的背景。简雍更不用说,他自小都是跟着刘备混的。糜竺更是商贾出身,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年代出身自然不高。
由此可见,刘备出任豫州牧获得这次举茂才的机会对于刘备集团是多么重要啊。
然而,最终刘备推举的茂才竟然不是自己势力里的人员,而是交手了多次的对头袁绍之子袁谭。
袁谭,字显思,豫州汝南人。是汝南袁氏的子孙。了解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袁氏在东汉末年可谓是权倾朝野。袁家四世三公,到了袁绍时期达到了顶峰。
袁谭
在刘备投靠曹操这年(建安元年196年),袁绍已经控制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四州之地。作为袁绍长子,袁谭被封为青州刺史。袁谭到了青州之后,北排田楷、东击孔融,最终将整个青州打了下来。
汝南袁氏虽然家世显赫,但到了袁绍子侄一代赶上了天下大乱。因此,虽然袁谭已经官至青州刺史,但其出身依旧是布衣。不仅没有被举荐茂才,连孝廉都没有当过。这让已经身为大将军的袁绍很没有面子(197年曹操以献帝之名拜袁绍为大将军)。
《新三国》许文广饰演袁绍
你可能觉得不以为然,实际上出身如何对于古代士族是极为重要的面子问题。
比如清代末年的重臣左宗棠,虽然功劳和地位已经十分显赫了。但苦于举人出身的他,甚至在出征新疆的时候还心心念念要在科举的时候回朝考试。没有一个进士之名在官场上实在是没有面子。后来也是慈禧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赐他了一个同进士出身的身份,左宗棠才开开心心的继续打仗。
左文襄公宗棠像
因此,在刘备举荐袁谭为茂才后,袁谭的官员身份才摆脱了“关系户”的头衔(相当于大家都知道的关系户,突然获得了一个正式的北大管理学博士学位)。袁氏父子那真的是对他感恩戴德呀。
刘备举袁谭为茂才,解决了袁谭出身的问题,延续了袁氏一族的荣誉。看似不利于本集团的发展(刘备的人都还是平民草根),但长远看却是一步好棋。
刘备
第一方面,刘备从而取得了当时天下最强实力派袁绍的“人情债”。
要知道,刘备此前曾多次和袁绍家打仗。虽然胜少败多,但绝对是和袁氏结下了梁子。这次举茂才算是彻底的冰释前嫌了。
第二方面,刘备为自己获得了一条生路。
后来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参与献帝衣带诏行动败露,曹操杀掉董承等人。刘备杀掉曹操的车胄举兵反曹。后来被曹操亲征击溃,关羽也在这里被曹操俘虏。刘备凭借之前举袁谭为茂才的人情,才得以投靠袁氏。
《新三国》陈建斌饰演曹操
袁谭自不必多说,不光亲迎刘备还将他推荐给自己的父亲袁绍。袁绍更是给面子,出迎邺城二百里接刘备。足以见得袁绍有多么感激刘备了。
这么来看,刘备将袁谭举荐为茂才真的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政治投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