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热的悬疑剧《谁是凶手》终于完结了,虽然结尾有些仓促,但尘封了17年的连环凶杀案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万万没想到,杀手竟是隐藏在沈雨身后17年的“爸爸”!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做下如此缜密,变态的凶案:为什么要让死者保持微笑?为什么要让她们有意识地感受着生命一点点地流逝,即使死,也要让她们在精神上痛苦煎熬,但却无能为力。
当凶手的身世背景与过往经历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才终于了解到了这个藏于迷雾中的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小患有精神疾病,被父母遗弃,缺爱,畸形的占有欲和病态的妄想症,没有朋友,这都是他的标签。
“我对她们那么好,他们为什么要背叛我,为什么要找男人”
“他们不知道我是谁这不重要,我知道她们就行了。”
对他来说杀人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因为“背叛”,显然,他已经分不清虚幻和现实的界限。
是什么导致了凶手如此畸形的占有欲和病态的妄想症?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恐怕外界的刺激是最直接的导火索。可见,成长中父母的缺失,爱的匮乏,难免会让孩子的性格产生缺陷,更容易走上极端。
愿父母的爱能与孩子同行
01
★监护人的责任缺失,是造成悲剧的原罪
曾经在网络上被疯传的“因热干面贵一元”而残忍砍杀面馆老板的武汉面馆杀人案,虽说最终的行凶真相与贵一元的热干面毫无关系,却与“找工作四处碰壁被拒”有关,存在一定的现实动机。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经调查得知,此行凶者属于“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精神病人。虽然其刑事责任能力部分丧失,但故意杀人罪名成立,最终被判死缓。
就像庭上公诉人所说:胡某的监护人明知胡某的病情,却未尽到监护人的责任。此案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判决将影响监护人对有精神疾病的亲属的监护行为。
评论区中,许多网友对此也是一片哗然:何以让一个有精神缺陷的人独自一人外出找工作?
无独有偶,17年前,日本11岁小学生残杀闺蜜一案震惊世界,警方和学校都十分疑惑,既然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何以会落得如此下场,难道是源自于她的家庭?
虽然经调查得知,凶手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非常和睦,在父母和老师眼中她也是个“很听话、内向的孩子”。但事实上,凶手不爱说话,性格却十分的暴躁,班上的孩子经常被她欺负。(比如,如果别人说话时不看着她的眼睛,她就会因此而发火,甚至殴打对方。)
五年级快结束时,她开始沉迷于不适合儿童观看的恐怖、暴力电影,并开始幻想杀人。而到了六年级,也就是2004年的6月,当她与闺蜜的第二次小矛盾爆发后,终于刺激了凶手,预谋了这场残忍的刻刀杀人案。(太过凶残,这里就不多做描述了,以免引起不适)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在这个11岁的女孩黑化成冷酷残暴的杀手的这个过程中,她的父母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凶手隐藏得太好,还是父母的关心不够,责任缺失,对自己的孩子不够了解?
再说一个近点的事,朋友的朋友一家6口共同生活在二三十年的老房子里,他,他父母,上高中的妹妹,他老婆,以及他5岁的儿子。
平日里不仅他和他老婆经常加班,不能经常照料儿子,就连他妈妈也经常在厂子里加班到很晚。他老婆接回放学的儿子后,就要回去继续上班。
5岁的小朋友在家只有他父亲在一旁看着,但连顿像样的饭菜都吃不上,往往就是白米饭加一盆菜就随便解决了。(但据他所说,其实冰箱里鸡腿、鸡翅、猪肉样样都有)
而他妹妹呢又正值叛逆期,曾经还被强制送去了精神病院,这也是他母亲为什么还如此拼命赚钱的原因所在。
就像这位朋友说的那样:我们小时候,父母根本管不着我们,他们只忙着赚钱。觉得有钱,孩子才能上得起学,有新衣服穿,只要孩子将来出息了什么都值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或者说根本顾及不到),我们成长中微妙的心理变化和遇到的困难。没有沟通,没有家的感觉,我们,在孤独中独自长大。
幸运的是,今天的我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和向往,虽然我也很忙,但我和我老婆都在努力地平衡工作与陪伴孩子的时间,尝试改变现状。
可我妹妹就没这么幸运了,“性格孤僻,曾经多次割腕自杀,被送进精神病院”这样的标签被贴在一个17岁少女的身上意味着什么?太难了……(不是抱怨,而是委屈和心疼)
想来,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责任与情感链接的缺失,给孩子留下的心灵创伤是不可预估的。可叹的是,这并不是个案,这样的例子在普通家庭中比比皆是。有人会说,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的啊,但我们不都健康长大了吗。
的确,大多数人都很幸运,但这种幸运是否能成功延续呢?真不一定。(你敢赌吗?)
02
★从小被爱包围长大的孩子,因为被爱,所以更懂得感恩与爱别人
朋友的姐姐离婚后再嫁,又生了一个儿子,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忽视掉对相隔两地的第一个孩子的关爱。她会时常与大儿子打电话、视频,假日也会去接他过来小住一段时间。如今5年过去了,大儿子依旧笑靥如春,与当年我们在一起玩时的性格差异并不大,还是话很多,也爱开玩笑,只是变得更加健壮了。
他知道,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他们的爱从未离开过。
再如我们很多人所熟知的张柏芝,虽然曾经有过一些不好的绯闻,还离了婚,但毋庸置疑的是,她确实称得上是一位好妈妈。
记得在一档综艺真人秀节目中,张柏芝给她的两个儿子打电话,试探他们是否愿意来上海的国际学校看看,尽管两个孩子对此并不感冒,但她还是很耐心、很平和地和孩子们尝试沟通。
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平时她也会给足他们自由游戏的时间,甚至和孩子一起打电动,并不会以妈妈的身份去强制要求他们,限制他们。
她的教育是开放的,自由的,她很爱她的孩子们,而她的两个儿子也确实很爱他们的妈妈,母子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更像是朋友一般,彼此尊重。
而在另一档节目中,嘉宾问张柏芝为什么明明有校车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却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送?
对此,张柏芝的回答是: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其实也是我和孩子欢乐的亲子时光,有母亲的爱包围着,小孩子很有安全感,那种快乐和时光,这是他们回家打游戏所没有的。
03
★愿父母的爱能与孩子同行
虽然我们无法想象,坏人会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出现,但我们知道,坏人也曾经是天真无邪的小孩。
正如陶行知先生的诗中所写: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别以为小孩小什么都不懂,只要给颗糖就能忘掉所有的捉弄与不幸,身为家长的我们,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他们其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刻在骨子里。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都能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感受到家庭的和睦与温暖,那么他就会懂得感恩;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更注重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给予孩子爱的教育,那么他们在成长中或许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如果我们能放下家长的姿态,重视与孩子的每一次有效沟通,那么或许就能更了解我们的孩子,及时给予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如果我们能多抽出点时间陪伴孩子,那么或许他们就不会太小就感受到孤独。
再忙,也请对家庭的分工做好规划,好好陪伴你的孩子成长,孩子童年缺失的爱,可能是你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