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囧妈》在今日头条等平台免费上映,这一史无前例的尝试意味着《囧妈》注定会伴随着许许多多的争议,不过争议再多,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电影本身。
作为徐峥导演"囧"系列的最后一部,《囧妈》相比于《泰囧》和《港囧》而言,"囧"字所代表的搞笑无厘头不再是主导,"妈"字代表的关于亲情的思考才更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东西。
影片的主线是徐伊万(徐峥饰)"被迫"陪母亲卢小花(黄梅莹饰)北上俄罗斯表演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对"问题母子"在六天六夜的旅途中,由不断争吵、相互指责,到最后解开心结、达成和解,其中反映的是当代人普遍面临的现状:
明明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为什么我们相处起来却有那么多的问题?
在影片中有两处情节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一处是影片开头,张璐(袁泉饰)对徐伊万说: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第二处是徐伊万和母亲在餐车内吃饭时,面对母亲的种种安排,徐伊万忍不住对母亲说: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两句几乎完全一样的话,只不过是把"老婆"换成了"儿子"而已。
可以看到徐伊万本身是极为讨厌母亲这种做法的,但他却原原本本的把这种做法移植到了自己老婆的身上,他成为了自己讨厌的那种样子。
接下来,我将运用2W1H原则,对这种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在文章最后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尼采曾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影片中的徐伊万受不了母亲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排自己,设定自己的行为,但他自己恰恰也是这样对待妻子张璐的。
这让我想起了此前很火的一部剧:《都挺好》。
在《都挺好》中,苏明玉(姚晨饰)从小生活在一个母亲"掌权"的家庭里,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母亲说了算,苏明玉从小受到了母亲很多的不公平对待。
长大之后的苏明玉,有了自己的销售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女强人。
在电视剧中有这么一段:
父亲苏大强(倪大红饰)闹着要和子女断绝关系,闹离家出走,在派出所里苏明玉对他一顿教训,结果苏大强指着苏明玉喊了一声:"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
苏大强嘴里的这个赵美兰,就是苏明玉的母亲,也是苏明玉最讨厌的人。她努力了这么多年,最后还是变成了自己最恨的那个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则是父母的影子,无论是徐伊万还是苏明玉,他们都曾是"受害者",最后却都变成了"加害者"。
我们可以从递进的两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来看第一个层面:我们为什么会变得和父母一样?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为什么这么大?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里包含了父母影响孩子的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
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下一代可以得到上一代的一些生理特征,比如高鼻梁、双眼皮、卷发等。同样,作为心理和思维的载体,一个健康的大脑以及正常的神经系统也是要通过遗传获得的。
而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先天的缺陷已经越来越少了,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健康的,相差无几的,所以遗传因素作为儿童心理发展必须的物质前提,影响已经不那么大了。
真正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环境因素。
根据我国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可以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乳儿期(出生到1岁)
婴儿期(1岁到3岁)
幼儿期或学前期(3岁到6、7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到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到14、15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岁到17、18岁)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所有这些阶段里,都离不开家庭环境,也就是父亲母亲。父母是孩子直接的"陪伴者"和"参与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处事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尤其是处于"幼儿期"的孩子。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但又未完全形成,这时的他们只能模仿,而父母就是最好的模仿对象,父母无论做什么,说什么,孩子都会有样学样,以后遇到同样的情景,孩子做出的反应就是父母当时的反应。
一旦某些不良行为被吸收进孩子的自我意识,那么以后将会很难改变。
徐伊万从小在母亲卢小花的安排下长大,事无巨细,所有的事情都被母亲安排得明明白白,包括徐伊万的父亲,也是一直在卢小花的安排下生活,所以徐伊万认为,家庭关系里就应该是一个人按照另一个人的安排生活,从而一直想要改造妻子张璐。
苏明玉同样如此,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妈妈当家作主的家庭里,所以她的性格就如同和她妈妈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无论在事业上,还是面对自己的亲人,都是一副女强人的样子。
所谓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之所以会变得和父母一样,就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模仿父母的言行,父母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第二个层面:为什么我们明知道那个样子是不好的,但依然成为了那个样子?
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畅销书《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中提到:人有两种心理,一种是情绪心理,一种是理性心理,它们一种用来感觉,一种用来思考。
举个例子,假如某一天我的手机被偷了,并且找不回来了,我的理性心理告诉我:事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了,我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向前看。但我的情绪心理会让我陷入悲伤和懊悔之中,无法忘记自己被偷了手机这件事。
这两种心理平时相安无事的共存着,但总会有冲突的时候。
随着我们的长大,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我们对于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是非观,我们的理性心理知道父母的那些行为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像他们一样。
但是我们的感性心理,依然深受父母的影响,遇到事情时,还是会下意识的按照父母的那种处事方式来面对。
我们的脑海中始终会存在着这个冲突,我们的理性心理知道那个样子不好,但我们的感性心理,让我们依然成为了那个样子,到底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就要看是哪种心理占上风了。
对于卢小花而言,徐伊万即使已经40多岁了,但在她的眼里依然还只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卢小花整天为他的事情操心。可卢小花真正应该做的,是把徐伊万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平等的与他对话。
相比较而言,电影《弱点》中,陶西夫人对待迈克尔的态度就很值得我们学习,陶西夫人曾对迈克尔说:"我想让你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这是你自己的决定,迈克尔,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囧妈》的最后,卢小花在经历了这六天六夜与儿子的相处,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她回到了家,卸下了假发,躺在床上时说:"电影里的伊万,是个小男孩,我的伊万,已经是个大人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作为家长,应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对于徐伊万而言,他在最后直面了自己一直以来的错误,承认了自己对张璐的爱是希望她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且最终选择了放手,把曾经美好的回忆留在心里,让张璐去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个已经成长为自己讨厌样子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直视自己的这一面,不要回避,承认自己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做到这一点很难,徐伊万花了六天六夜,经历了几次生死之后,才幡然醒悟,并在此基础上,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
这条路很长,但我们不能不走,并且要一直走下去,因为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我国当代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婴幼儿时虐待或忽略埋下病根,但孩子太小时,无力用破坏性行为表达自己,要等青春期时再爆发,这时孩子有力量了。更惨的,是成年后再爆发,那时工作生活会一塌糊涂。"
作为一部探讨亲情的电影,《囧妈》真切的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传承",这种关系害得母子不和,害得夫妻离婚。
但这些都是因为爱,只不过爱的方式,有些不对,有些极端,只要我们剥开这层外衣,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流淌在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最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