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美的时代,也是最丑的时代。
当今世界,女色甚至连男色,都已经作为价值手段参与了社会的利益分配和财富流通。
美,俨然已经进入极度商业化的时代。它化身为"硬通货",正在悄悄操纵着这个疯狂的世界。
以范冰冰、赵薇等为代表的"四大名旦",就算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也能动辄坐拥上亿身家;
以鹿晗、王一博等为代表的"盛世美颜",纵然没有实打实的演技,也不妨碍他们成为顶级流量男星,实现躺着都能赚钱的梦想。
这些世相的背后,无疑是"美"的商用兼社会功能的逻辑支撑。
早在古代,"美人计"就已经是人类世界古老的生存智慧:
越王献西施于吴王,最后夺其国;
王允献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以致董卓身首异处;
洪德献褒姒于周幽王,救其父于周狱
......
现在,职场上的"美貌溢价"就更是俗场景观。职场人找工作时看脸,拿薪酬时也看脸。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甚至是公司客户,都会乐意跟那些俊男美女打交道。
既然美已经审时度势、理直气壮地走上庸俗猥琐的世俗逐利之路。那么,说这是最丑的时代,多多少少也算顺理成章。
现在还有大把的人,正在为修饰和提升美貌仪表付出长期不懈、破釜沉舟的决绝努力。你大概就不必讳言,这也是最丑的时代。
英国著名文化评论家史蒂芬·贝利的图文作品《审丑》,将数百年来的艺术、设计与文化史编织在一起,探索了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审"丑"。
当今社会,也正需要对"丑"来个正确认知了。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可能谁也说不清楚。
这款堪称"高富丑"的保时捷设计,甚至丑得令人骇然,那又是为什么呢?怎么会这么丑?
位于伦敦的国立美术馆中,昆丁.马西斯所画的"丑公爵夫人",因为骨骼病变显得丑陋。但这却并不影响它成为最受观众青睐的画作之一。
在伦敦美术馆纪念品商店里,印有这幅画的明信片是最畅销的单品之一。谁来解释一下原因?
中国超模吕燕"小眼睛、塌鼻梁、高颧骨",打小就和漂亮两个字不搭边,亲戚朋友都替她着急,担心这姑娘长大之后嫁不出去。
可是,多年以后的吕燕却凭借着这张颠覆亚洲人审美的脸蛋儿,在国际舞台上一鸣惊人。最后还成功嫁给法国富豪,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
这也许,恰好论证了一个奇妙的、令人费解的定律:丑并不一定就是丑的。
保时捷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豪华汽车品牌,他独有的设计风格与品牌文化,吸引着全世界人的关注。或许,这正是它虽丑犹荣的底气。
而丑公爵夫人虽然面相并不美,但是经过一定的修饰,再出自名家之手,她反而成了大家最喜爱的画作。
吕燕虽然和范冰冰式的"美女"标准,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辨识度极高的高级脸,这恰恰也正是她独特的美。
在审美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感能力,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自然不一而同。
美国B-52轰炸机曾具有亲呢的名字:"丑胖大混蛋"(biguglyfatfucker),从外貌来看确实不美观,但其在战争中爆发的雄风,却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冷战结束后,雄风万丈、凛然不可侵犯的B-52暂时没有了用武之地,退役后被安放在了沙漠深处。
这些停驻的B-52按梯队整齐地排列着,构成的队形图有着一种哀婉悲歌的气息,就像倒下的猛士。
B-52飞机"坟场"景象
谁又能说这个场景,是美还是丑?
美与丑是一对狡黠飘忽的概念,在很多情形下,两者的界限实际上并非泾渭分明。
如果硬要说审美有什么规则的话,那,这些规则肯定是灵活变通的。不过,有一条法则是万年不变的:仔细观察万物,去思索和探寻,其中所包含的意义。
现如今,随着美颜技术的发展泛滥,现在的自拍照几乎没有不用滤镜、磨皮、瘦脸技术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美的才是好的,而丑,只是让我们感到恼火而郁闷。
于是,很多人迷恋上了魔幻的美颜照,常常在朋友圈发的不可自控,沾沾自喜。殊不知,大部分人早已对美颜照,流露出莫名嫌弃了。
之前,有个网红晒了一组与佘诗曼的"十级美颜+瘦脸+磨皮"合影,自以为很满意,不料引来的却是网友们的滔天口水。
网红爆佘诗曼滤镜图
只见照片中的阿佘唇红肤白,大眼睛尖下巴,五官虽精致无敌,但是和本尊的容貌比起来,却感觉逊色了十万八千里。
可见,无瑕的完美也可能乏味无聊,有时候还能引起人们的不适感。
说起对肖像本尊真实性的执着,要数英国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了。这位老人家是决不允许画师将他容颜做一丝一毫修饰的。
油画《奥利弗.克伦威尔像》(约1660年)
通过遗留下来的记录,我们知道克伦威尔是这样指示画家的:"莱尔先生,我要求你运用所有的技巧,把肖像画得跟我完全一样。你根本不需要为了取悦于我而加以梅花,而是要画出所有疤痕、痘疹、疣包和其他一切。"
疣包,相当于是在主动宣布和承认丑陋与缺陷。而美,或许是某种事实的真相。
2011年,大卫莫拉迪拉的《特写肖像》,就是特意利用了一些小瑕疵,来增进容颜之美。
大卫莫拉迪拉的《特写肖像》
创作这一数码人造影像的用意,也是在于倡导一种中庸妥协的完美,以此来抵消"诡异谷"效应。
心理学上所说的"诡异谷"现象,是指当机器人跟人的相貌非常接近时,会让人极度不舒服,仿生过于完美反而带来惊悚之感。
2010年的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是有史以来第一部CGI影片,没有人真人演出,全都是用人造影像合成的,里面的人物角色几乎无一例外的完美,但完美得令人不安。
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这些仿生体过于完美,而脱离了人性。
从那之后,现在的3D动画师便学会了将不完美的因素,融入设计创作出的人物,有缺陷也有优点,却显得更加真实,所以也更讨人喜欢。
丑并非是美的对立面,而是美的一个方面。
说起俗套,不得不让人想到当下最火爆的神曲——《惊雷》,歌词不多,却让人人都爱跟着哼上几句。可这首歌,从爆红之日起,便非议不断。
先是被歌手杨坤疯狂diss:"神马东西"、"没内涵"、"俗",后又被《新京报》点名批"粗劣没营养"。
可即便是这样,依然阻止不了大众喜爱《惊雷》的热情,连张杰、刘岩等各路大神,也将它玩出多种花样,有戏腔版、荣耀版、御姐音萝莉音古风等等,风靡程度不亚于年初流行的《野狼disco》。
有一位叫"夏尔.波德莱尔"的诗人,曾说过:"丑的愉悦,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渴望,还有对可怕糟糕之物的喜好。"
1842年,在菲尼亚斯.T.巴拉姆马戏团将"无与伦比的奇迹,人类的珍品和身体奇观",作为其专项特色对天生畸形怪胎的利用毫不含糊。
其巡回演出中,就有一个丑陋的仿冒美人鱼,由一只猿猴的上半身,与一条属于大马哈鱼类的亚种鱼的后段和尾部,拼凑而成。
除此之外,马戏团里不乏连体人强.邦克与恩.邦克两兄弟,还有大拇指汤姆上尉——这是位曾经从军的侏儒。
柏利马戏团1899年的海报
天生的畸形也许不能说是赏心悦目的,但对于好奇的观众而言,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带来一种刺激的快感,让人兴致勃勃。
那些对学术知识那令人喜悦激动的纯正本质保持警醒关注的人,肯定会说巴拉姆的创造媚俗恶劣,但这些媚俗的事物,却为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体系直接提供了部分原材料或内容。
媚俗是坏品味的升级形式,只是它表现得巧妙、心照不宣而狡黠,但是其狡猾定义的方方面面,还是透露出一些丑的绝对或确定的特质。
所以,就算是低俗山寨,也可以是滑稽有趣的。
范冰冰虽然是公认的美人,却因为偷税偷税而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遭受着审判。相信在那个时候,没有人再说她是美的。
美与丑,是一对互为观照的概念。当美已成俗套,丑就越发有趣。
身为罗马帝国皇帝兼斯多葛派哲学家的马可.奥勒留也说过:"丑与不完美就像面包上的裂痕,对整条面包的赏心悦目也就也有贡献。"
可见,在最丑的,也是最美的当下,这本《审丑》哲学专注于"丑"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本《审丑》,可谓率先垂范,为通俗审丑学的演出,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