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被称为宫斗剧无法超越的经典。是一个女人从平凡走上权力巅峰的奋斗史。全剧围绕甄嬛的爱情、友情、亲情,一步步展开。
安陵容在剧中是一个可恨、可怜又可悲的人物。
初进宫时,甄嬛、眉庄和安陵容三姐妹,面对险象环生的后宫,为了生存下去,三人抱成一团,唇齿相依。那是三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美好随着利益相争,首先被安陵容破坏掉了,是她先放弃了三人之间的感情。
整个剧情中,安陵容的一切行为都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关。
第一集里面,安陵容从家乡到京城参加选秀,借住在甄嬛家。
从简陋的马车上下来,站在甄府门前,眼里流露出那种仰视的目光。
甄府在京城算不上金碧辉煌的王府大院,但在安陵容眼里是高大气派的。浣碧出来迎接,安陵容以为是甄家小姐,她想不到甄府一个丫鬟的打扮是如此的光鲜,自己的一身素装立刻被秒成了灰。
安陵容的父亲只是一个八品县丞,远离京城。她在家虽然是嫡女,但喜新厌旧的父亲对她的母亲很是冷淡,加上母亲患有眼疾,又没有手段,经常受到小妾们的欺负,自然她这个嫡女也受到了牵连。
直到她拥有了选秀的资格,在家里的地位才得以提升,这也是后来安陵容不择手段一心想要往上爬的原因。她太想摆脱那种低人一等的处境。
安陵容进京参加选秀连客栈都住不起,甄嬛好心,让她借住在甄府。
在借住甄府的那段日子里,安陵容处处显示出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样子。甄府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她生平没有见识过的,她眼里流露出的是一种艳羡。
安陵容的家庭缺少那种对待人生深层次的教育,她平生所学来自于母亲的刺绣,根本没有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至于她的眼界始终停留在一个小家碧玉的阶层。
还有一个细节描述了安陵容那种小家子气。宫里的教习姑姑芳若到甄府教授秀女宫里的规矩。
甄嬛见到芳若姑姑时,立刻摆好见礼的姿态,而在一旁的安陵容不知该怎么做,只能傻傻地站着。
看到甄嬛行过礼后,也很笨拙地照着做。在芳若姑姑夸奖甄嬛时,安陵容站在前面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
当芳若姑姑给甄嬛还礼时,甄嬛立即上前去扶住她,而这个时候安陵容只是木讷地站在一旁,感到非常不自在,眼神里还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安陵容和甄嬛之间的差别不是一点点。
从一开始,安陵容对甄嬛就是一种仰视,虽然甄嬛从来没有表现出对安陵容的俯视,但是她们之间的差别在任何一处都会显露出来。
这种差别,对于本身具有大家闺秀优越感的甄嬛来说不值一提,也从不放在心上,甚至有时候甄嬛为了照顾安陵容的自尊心,很努力地将自己放在安陵容同等的地位。但在安陵容眼里,甄嬛的真心是施舍的冷饭。
安陵容对甄嬛的感情是复杂的,她也曾经对甄嬛有过真心的感激,感激过后就是嫉妒,最后在利益面前,她就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这种感情。
说到底还是两个人出身不同,三观不合,所以感情不会长久。
安陵容和甄嬛第一次嫌隙的产生发生在勒死余氏那次。
三人中,眉庄的家世和甄嬛不相上下,加上眉庄才貌双全,在甄嬛装病避开皇帝宠幸时,眉庄第一个承宠。
以后在宫中的日子,实际上都是甄嬛和眉庄照顾安陵容,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安陵容一边感激甄嬛和眉庄的照顾,一边卑微地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够承宠,摆脱别人的照拂。
但她没有出众的容貌,显赫的家世,如果没有甄嬛的引荐,她可能会继续默默无闻地待在皇宫的某个角落。
这个时候的安陵容很想证明一下她在三个人中的作用,刷一下存在感。
皇帝在没有宠幸甄嬛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把甄嬛的位份抬高了两级,把正得宠的余氏又晾在一边。
余氏作死想毒害甄嬛,但最后被识破,打进了冷宫。皇帝不在宫内,处置余氏的事交给了太监。
安陵容这次想帮甄嬛除了仇人,当时她的心是好的,做法太毒了。余氏虽然可恶,但她的生死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安陵容从小缺乏安全感,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她就感到恐惧。当她得知余氏给甄嬛下过药,心里的恐惧和害怕使她想早点让余氏死掉,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安陵容想给甄嬛和眉庄证明自己对她们感情的忠实程度。
她没有能力用别的方式去报答甄嬛和眉庄的照顾之情,用这种方式去回报,她认为是最大的,也是最实际的回报。
在她处理完余氏后,兴冲冲地去给甄嬛报喜时,不慎听到了甄嬛和眉庄对这件事的评价,心一下就凉了,甚至是冰冷。
她心里想,在甄嬛眼里,眉庄才是真正的姐妹,她们之间的感情是自己无法融入的。
此时安陵容敏感多疑的玻璃心又出来了。其实这个细节也能看出来,甄嬛确实更信任眉庄,在她眼里,胆小、敏感、自卑的安陵容,骨子里却藏着一颗狠毒的心,甄嬛第一次对安陵容有了看法。
从那以后,安陵容在心里就慢慢地疏离了甄嬛和眉庄。虽然表面上没有表露出来,但在心里已经筑起了一道屏障。
第二次嫌隙发生在安陵容父亲获罪。
安陵容父亲在运送军粮时遭到暗算,被皇帝降旨下狱。安陵容急得慌了阵脚,让甄嬛和眉庄出手帮助。
那个时候甄嬛和眉庄位份低,根本无法在皇帝面前说上话,尤其是干政的话,再得宠也不敢干政。
安陵容在绝望中去求了皇后,皇后正想拉拢新人去对付华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拉拢的机会,表面上答应了。
并以最早的速度告诉了安陵容她父亲脱险的事。其实这件事皇后根本没起到作用,甄嬛也在皇帝面前说了。
这只是皇帝为了送给正得宠的甄嬛一个人情,当时安比槐罪不至死。
这件事使安陵容彻底攀上了皇后这课大树,并说甄嬛和眉庄在这件事情上是借皇后的顺水人情。
这就是安陵容那种家庭出身的女子的处世方式。因为身份低微,在皇宫里没有立足的资本,宁可抛弃昔日的姐妹情,也要冒险去做皇后的棋子。
她也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但她有限的认知决定了她的思想,她只是想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想到长远,到最后,她才慢慢知道了了自己是皇后手里的一枚棋子。
如果她跟甄嬛和眉庄一起,不离不弃,三个人彼此相依,在后宫形成一股势力,也许最后她的结果会不一样。
而甄嬛和眉庄在遇到大事情上,比安陵容镇定得多,她们会理性地去分析事情。
甄嬛的父亲下狱时,她正遭到皇后的陷害,自己还怀孕了。她虽然被禁足,但还是在煎熬中挺过去,把胧月生下来了。
怀孕、父亲下狱、遭到陷害这三件事夹在一起,甄嬛的做法就比较理智,她把自己养胎的事交给陷害自己的皇后,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和孩子。
她把皇后置于明处,这样皇后就不敢公然地害她,反而有了保证她安全的责任。
安陵容所受的教育使她遇事时除了慌乱和投靠别人没有其他作为。
这就是安陵容和甄嬛的不同之处,与各自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安陵容在甄嬛的引荐下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当时眉庄被华妃陷害而禁足。
甄嬛引荐安陵容是想为自己找一个帮手,虽然动机不太纯,但这对安陵容来说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小人不能得志,得志容易反狂。是什么意思呢?一个眼界比较窄的人,一旦成功后,他容易失去自己做人的本真。
家庭环境优越的人,对于成功与否,看得比较淡,而那种低阶层的人一旦成功,他心中的欲望会越来越膨胀。
作为庶女的皇后也是很好的例子。
他喜欢拿自己的成功跟别人去比,时常想超越别人拥有的。安陵容就属于这种人。
对甄嬛的引荐,开始安陵容是心怀感激的,随着恩宠加盛,她的心思起了变化。
她处处跟甄嬛比,比皇帝的赏赐,比侍寝的次数。因为她没有别的资本与甄嬛去攀比,皇帝的恩宠是她唯一能拿来与甄嬛比的。
有一集中,她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她没有忘记甄嬛的引荐之情,将赏赐的东西送了一部分给甄嬛。回来后她跟宝娟说:我终于也有东西送给别人了,尤其是甄姐姐。
可见她的感恩中带着得志后的炫耀,而非真正的感激。
安陵容时时怀着与甄嬛争宠的心思,将昔日的姐妹之情全然忘记,而皇帝是她们感情破裂的始作俑者。
有一次皇帝本来约了安陵容,后来又接了甄嬛去,将安陵容置于尴尬中,引来了富察贵人的嘲笑。
此时安陵容恨得咬牙切齿,几乎将手里的帕子撕碎,眼神中充满着怒火,那怒火后来转变成日后报复甄嬛的利器。她说了句:为什么要和我争!这句话说完,她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完全破裂了。
安陵容没有想过如果不是甄嬛引荐,她何时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她心里想的是:你既然给我了,就必须一直给下去,是完全的给予,不能打折扣,即使是你自己的,也要给我。
现实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心里想的是:我穷你得给我,我弱你得帮我,谁叫你比我富,比我强?
安陵容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她在心里跟甄嬛较劲:总有一天我拥有的会比你多,等到那一日我会一雪前耻!
安陵容知道,凭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与甄嬛相争的。
瑾汐用一句话概括了安陵容: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出众的容貌,没有子嗣,能在后宫熬到妃位,也是难为她了。
安陵容为了打压甄嬛,更为了自己上位,完全依附上了皇后,虽然她心里明白,自己不过是皇后手中的棋子,但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不给自己留后路。
如果安陵容与甄嬛一开始没有姐妹情,有可能她不会嫉妒甄嬛的一切,正是因为自己跟她曾经有过那一段感情,她才见不得甄嬛处处比她好。
现实中也是这样,对身边人的成功心怀嫉妒,对远处成功的人充满崇拜。
因为离自己太近了,太了解了,如果自己不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那成功说不定就是自己的。
这种人,都会将别人的成功归咎于外在条件,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不会从主观上去检讨自己。
安陵容借助皇后的势力,对甄嬛做了一系列的恩将仇报的事。
这时候安陵容已经完全不是原来的自己,将甄嬛和眉庄放在绝对的对立面。她没有能力去跟祺嫔争,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报复甄嬛和眉庄身上。
那种“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的心理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对甄嬛多次落井下石,痛下杀手,着了魔一样。
做那一切时她完全不给自己留后路,她以为甄嬛再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她没有想到甄嬛在历经磨难之后会浴火重生,卷土重来。
如果她在甄嬛落难,她正得宠时,就算是不帮助,至少不赶尽杀绝,以甄嬛的脾气和操守,重新得势后,不会反击于她的。
这就是安陵容思想的局限性,一朝得势后就忘恩负义,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不得善终的结局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
结语:原生家庭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人无法选择怎样的出身,但可以选择怎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