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丨王朔评白岩松“肉喇叭”:为何迎来口碑大逆转?是嫉妒,还是精准
欢迎大家留评交流,对于白岩松的看法!
常言道: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然而,真正敢当着面,或者说是直接批评者,还是少之又少。
记得笔者曾有过一位几面之缘的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共同吐槽过几句范曾,大以为是同道中人,也就加了好友。可是,没过多久,居然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张从远处拍摄到范曾的照片,配上的文字,也是极尽“舔狗”之所能,实在太毁三观。
相信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止一例,但确实是笔者第一次有意识到的亲身经历。由此,索性便和他断了联系,重回到宅男生涯。
近些年来,论文艺圈中的真性情,恐怕非“王朔”莫属。
有些人就是这样,即便是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依旧流传着他的传说。作为著名作家和编剧而言,王朔朋友不少,捧红的娱乐明星更多,可是仔细盘点一番仇人,估计比这两者加在一起的数量,还要夸张。
然而,难道王朔就不知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与人为善的道理吗?
在面对这样的疑问时,王朔曾公开表示:只有批评成风,才不会给流言机会。
其实仔细想来,也确实是这个道理。诚然,王朔批评的人不少,可是批评并不意味着诋毁,这完全是两码事,只是现在的人,都太过习惯“大花轿子人人抬”的舆论环境,导致再也不能接受正常范围以内的批评交流。
那么,批评和诋毁的区别在哪里呢?为什么说王朔是批评而不是诋毁?
想来其中最大的分歧,就是发表的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不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最起码也得要完成逻辑上的自恰。
就拿王朔批评的人中,比较有争议的白岩松,作为例子,进行论证。
二零一一年,白岩松出版《痛并快乐着》一书,引来王朔的公开批评,大致内容无非就是没有什么过人的见解,都是社会共识,乃至于所谓的真诚,也不过是骨子里的做作等观点,最后用“肉喇叭”进行总结,说白岩松和传声筒没啥区别。
不可否认,在二零一一年时,白岩松正值口碑和人设上的巅峰时期。如此王朔这样不给面子的评价,很快就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甚至被许多吃瓜群众怒怼“有什么资格评价”“你算老几”“老而不死即为贼”之类的内容,一时间落得“人人喊打”的下场。可是,关于这本《痛并快乐着》一书,笔者恰巧有购买,初读之时,虽然没感觉多深刻来,但是也绝对能够读得下去。
可是当笔者看完王朔的评价以后,就再也看不下去这本《痛并快乐着》一书。
因为确实正如王朔所言,字里行间充满着“得亲天颜”的沾沾自喜,随处可见什么“坐在第一排”“第一个鼓掌”“第一次对外接受采访”之类的遣词措句:一方面,是将自己拔得太高,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飘。
因为说到底,白岩松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即便接触再多的专家教授,也不是什么专家教授,隔行如隔山,可是却没有自知,反复重复着一些常识,当做自己的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知形象开始翻车。
白岩松也未能幸免,在白岩松的身上,越来越多的不当言论,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的临危表现,实在是有些不尽人意,招来了许多的骂名。
包括声援“接留英小学生”事件上,如若从原则上来讲,白岩松的观点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毕竟作为那个舞台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出拒绝的,不然大国的担当在哪?
故而,与其批评白岩松,倒不如说是白岩松背锅。
毕竟,平常总是批评他是肉喇叭,没什么见解,让说什么说什么,结果真的遇到争议言论,就形容他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那么,为何就不能试想一个,这个观点是不是白岩松的真实想法呢?
如此也太过双标了吧!不管怎么样吧,如今的白岩松人设和形象,可以说是有着“崩盘”的趋势,甚至也被许多吃瓜群众开始重新审视。
这时才突然的发现,十年前王朔的评价是多么的精准,有预见性。可是,却遭受到许多吃瓜群众的群嘲,如今想来实在是有些讽刺,纷纷在网络上进行道歉。
其实白岩松在参加《鲁豫有约》时,就有直面回应过这个问题:
这太正常不过了,有人捧,就会有人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从这些批评的声音中,学会些什么,如此才有意义。
这个观点,肯定是没毛病,谦虚使人进步,在批评中也还能进步,只是时到如今,白岩松从这些批评的声音中,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除却白岩松本人外,谁都不得而知。不过眼看着白岩松越来越红,越来越受重视,肯定还是多少都有些收获的。
还有就是在批评白岩松的同时,也得要客观的面对他,并不能一面倒式的肯定,或是否定,这样的行为实在是太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了。
至少从现在的行情来看,白岩松绝对称得上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在实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不可小觑。毕竟,能够从人才济济的央视脱颖而出,这就是本事。
不然给你一个好平台,一样混出头来。在央视工作的人还少吗?为什么就出一个白岩松成为典型?好的平台,往往意味着更加出挑的能力。
总之,还是希望白岩松的未来越来越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多多发表自身的真实想法,从而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