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
又到了激动人心的周三
还有两天就是周五了
我们来聊点有意思的
LOLITA
知道一提到这个词
大家就自然的联想到
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Nabokov)的成名作《洛丽塔》,
因故事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
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禁忌恋爱故事,
使得该小说声名大噪。
但此Lolita非彼Lolita
1997年电影再被重拍后,
在日本大受欢迎,
原宿街头开始兴起宫廷娃娃look的时装潮流。
洛丽塔虽然源于西方,
但Lolita作为一种服饰风格却由东方人建立起来。
相信一定有人会问
所以洛丽塔到底是个啥
Lolita是一种日常穿衣风格,
是一种着装fashion。
LolitaFashion
是一种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成形的亚文化,
这种着装风格的定义是
“childlikeinnocenceandold-fashionedelegance”
(孩子般的无辜与旧时的优雅风格的结合)。
如果你稍加留心,
就会注意到在街头,
有时会出现三三两两身穿蓬蓬裙,
裙子上印有色彩明艳的图案。
还有包括蝴蝶结、蕾丝,刺绣元素的发饰、
鞋袜等一系列行头的人。
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LO娘或者LO汉
对你没看错
这么可爱,一定是男孩子吧!
01
为什么这种着装风格
起源于欧洲最后在日本发扬?
昭和时代的末期,是日本经济最后泡沫繁荣的年代,当时的国家欣欣向荣,国民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渐渐开始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这个时期,欧美的文化思潮再一次极大地冲击了日本国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变革的吁求和对民主的追求,伴随着学生运动被轰轰烈烈地被传播开来。
经济实力加上社会文化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国民素质尤其在自信心和审美情趣上有明显的改观。如山口百惠、小泉今日子、药师丸博子、松田圣子、中森明菜等以健康、明丽、自信等形象出现的“偶像”。
如今依然很美的小泉今日子
然而到了平成时代初期,经济萎康不振,社会结构开始不稳定,人们的关系开始梳理,不再过分强调集体,个人的行为开始走向极端化和边缘化,于是产生了许多亚文化。审美也开始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不再以以前“energetic”的形象为主流审美基础。
也许正因为大师的时代高去,加上经济持续衰退,生活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人们更倾向于一种“ふわふわ(浮躁)”的状态。开始有意识地、主观地逃避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将这种幻想投于洛可可式的浪漫,每当经济衰退之时,总有一种从巴洛克转换为洛可可的过程。
1980年代表性的LOLITA杂志《PinkHouse》
这些对于现实生活抱有不满情绪的女性,选择将洛可可式的风格以成本相对低的方式展现在衣装上。
洛可可相对于巴洛克也更注重女性服饰的表现,所以在之前的基础上多了缎带蝴蝶结等女性元素,已经不是纯粹的蕾丝了。同时期也有许多不同的风格诞生,以衣装风格来展现个性。
90年代的lolita
有个词叫“Japonism”,意思是在西方国家眼中和想象中的日式风格,如和服,武士等。
Lo装则和这个词相对,是日本人想象中的欧州风格,“ClassicalRomance”的主观幻想。
02
LOLITA
一个在中国越来越火的生意
洛丽塔(lolita)在当代中国一定程度的流行,
是受到什么影响呢?
我想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
日本ACG文化在中国的流行
尽管两者并无直接关系,
但日本ACG文化对Lolita服装的流行
是有间接影响的。
ACG文化的普及对日本流行文化
整体起到了推广作用,
作为日本亚文化之一的lo装也包含在其中。
另外,
有些ACG作品以lo装少女为题材,
对lo装有相对直接的宣传效果。
其中代表性的如:
漫画ローゼンメイデン
(及其改编的TV动画。中文译名蔷薇少女)
AVGうみねこのなく頃に
(中文译名海猫鸣泣之时)
穿lo裙=海景房穿身上?
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
但是高频、高粘性、高客单价,
这可能是很多生意都向往的一套模型。
毫无疑问,lo装做到了。
从价格上来说,lo装很贵;
从工艺上来说,好的lo装接近高级定制。
如果按照规则置办一套lo装,
大约会花费1500至4000元,
这还没算上化妆品的价格。
其中,由于相对少的成衣产量,
一般来说,
一件日本洛丽塔品牌的裙子价格在
1500元至3000元上下,
一件国产品牌的则在
400元至1000元左右。
在中国,
大学生是洛丽塔品牌消费的主力,
但相对昂贵的价格为潜在的消费者
“入圈”建立了门槛。
洛丽塔首先表现为外在的穿搭风格,
内里则是“追求美、
可爱与享受”的生活态度,
两者结合形成洛丽塔文化。
作为亚文化群体,
洛丽塔不可避免地希望在Lo娘这一标签中
寻找归属感。
而自诞生起,
消费就是进入这一群体的必要条件。
21世纪初一众洛丽塔品牌的成立,
让洛丽塔商品实现批量生产的同时,
传播和延续了洛丽塔文化,
也相应地塑造了独特的洛丽塔市场。
如今这条路似乎正在中国重演。
中国的洛丽塔市场里发生了什么,
能让这个小众消费品类既有小圈子的独特,
又能不断壮大?
从生产到消费,一场等待的仪式
受古典设计影响,
洛丽塔洋装的生产带着点慢工出细活的意味。
从构思到生产出来差不多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
单是开发面料就要半年,
虽然做的是洛丽塔,
但也是有工匠精神在里面。
正因为生产周期长、
生产体量小,从最初在论坛、
贴吧里开帖揽活到淘宝开店,
国内店铺基本一致采取先向客户开放预约、
再根据订单数量生产的模式,
从而规避库存的压力。
这也是淘宝小店常用的做法。
从开始受注到把裙子拿在手里,
等待的时间短则两个月,
长则两年,
几乎成为Lo娘入圈后都要经历的“小仪式”。
圈子要社交,品牌能营销
“我们需要更多女孩们
可以穿洛丽塔服饰出入的场合。
否则,洛丽塔时尚市场将会萎缩,
洛丽塔时尚相关的业务也会萎缩。”
日本街头时尚杂志《KERA!》的主编曾说。
洛丽塔时尚与日常装扮的差异如此明显,
在与其他同好见面时穿着,
他们更自在,也更有归属感。
茶会正是为满足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特属于洛丽塔群体的社交场合。
茶会地点往往选在与古典、
梦幻气质相符的西式咖啡厅、
甜点屋或者酒店宴会厅等场所,
比如各地的迪士尼乐园都是茶会圣地。
Lo娘们穿着全套茶会款洋装,
聚集在一起喝茶、拍照,以及最重要的
——讨论搭配。
品牌往往会在茶会中安排新品走秀、
新品讲解、
现场预约与最佳搭配评选等环节。
参加晚宴的Lo娘必须身着本品牌裙装。
这一方式复制到中国后,
营销味道变得更浓
如果说大型的茶会更像品牌发布会,
那么小型茶会则是紧密核心社群的策略。
商业化的浪潮与信息技术的升级,
让洛丽塔文化突破了“次元壁”,
为更多的地球人所熟知,
也让Lo娘群体迅速扩张。
大批同类店家走起低价跑量路线,
吸引了大批路人,
“但是他们打着Lolita的旗号
并没有用心的制作服装,
导致了Lolita服装巨大的价格差异。”
这并不意外。
作为亚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驱,
伯明翰学派早已提出,
正因为亚文化难以避免被“商业收编”的结局,
所以往往显得暧昧而复杂,
既抵抗也妥协。
需要注意的是,
相较于日本,
洛丽塔品牌在中国的发展
恐怕还与二次元产业的繁荣脱不了关系。
但未来这股风潮
会因融入日常服装而褪去吗?
还是会一直
作为一个特殊的成衣细分市场而存在?
恐怕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03
少一点偏见,多一点尊重
我虽然不是lo圈中人,
但是,不得不说lo裙真的是巨大吸引力
试问哪个女孩不想尝试一下
这样华丽精美的裙子呢?
作为穿过lo裙的地球人
lo裙上身的瞬间
我这样内外都扣jio大汉的女孩子
也竟然有了一丝丝作为女孩的小确幸
如果路上看到穿这种衣服的姑娘,
请你不要偷拍她们
走在街头,
偶遇一位穿着蓬蓬的华丽裙子的女孩,
打着洋伞从你的身边经过,
这已经不是一件特别罕见的事了。
尽管你可能并不清楚她们所穿的是洛丽塔装,
而是把她们的打扮归类为
cosplay或者女仆着装,
又或者是某种怪异的演出服饰。
在这里小编要呼吁
即便你觉得她/他的打扮有点夸张,
也只是因为穿衣品味的不同而已。
这确实是日常穿着,而非cosplay角色扮演。
两者都受ACG文化影响,
但如果贸贸然指一个lo娘的装扮
嘲笑或者盗摄都是很不礼貌。
当然,
如果她的Lolita装扮影响到了你,
你也可以与她和平讨论这个问题。
还是那句老话
如果你不了解就不要妄加评论
有的lo娘会认为
“洛丽塔装就好像是我的战斗服一样”,
而有的则会觉得
“我可以变得很美,
它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跟好奇心”。
这些可能跟商业、
社交活动都没有太多的关系。
一个亚文化的社会表达总有迫切的一面,
这是引起主流文化关注的必经之路,
但就每一个个体而言,
一切都只和“那个真正的自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