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掉6000多人民币,试用了近20款防晒霜后,我彻底不信任护肤品界的“一分钱一分货“了。很多上千的防晒霜,无论是成分还是试用感受,都不值得它的价格。
在这些年一波又一波的科普和品牌的商业推广后,大家普遍有了很强的防晒意识。但是在选择防晒产品的时候,我们还是得擦亮了眼睛选,不能被广告牵着鼻子走。
两周前跟大家科普了防晒霜定律之”高效好用不安全,安全高效不好用“(如何挑选防晒霜(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感的权衡))。是的,防晒霜就是这么难选!评论区里大家都很希望直接推荐品牌。
这篇文章将分析比较20款成人防晒霜的防晒配方及使用感受,另外对3款大家想要了解的防晒霜(FANCL,贝德玛和Ultrasun)做了防晒配方分析。
△以上防晒霜为陆续买来的,有个别重复的,
也有同品牌在不同国家市场销售的不同版本。
在去年之前,我一直自认为很重视防晒。一年365天,我都会用带低倍防晒指数的的产品。夏天会用防晒霜、墨镜和帽子。
直到去年11月,我在广州知贝做了一个VISIA面部皮肤管理。
正常视图
紫外线色斑
看到自己皮肤深层的紫外线色斑,真是吓得不轻,仿佛看到自己老年的样子——而且我这还是属于人群比较好的12%水平。做完皮肤管理,海粟医生格外强调了防晒的重要性,并给我推荐了一些防晒霜。她的建议是,到商场专柜去试用,选择自己感到肤感好的产品。因为防晒霜需要天天用,所以你自己的使用感受好,非常重要。
如果是去海边、雪地,需要加强保护,则要选择防晒能力更好的产品。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疯狂地买买买,试图选择几款可以长期回购的防晒霜,365天不松懈地防晒。
我在挑选防晒霜时的主要考量是:
要防UVB,更要防UVA(防止皮肤老化)
有一定的安全性
肤感好,不厚重、黏腻、泛白
我一直用粉底,不搓泥这点对我来说也很重要。
UVB和UVA对皮肤的伤害
UVA和UVB是不同波长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
UVB的波长较短(290-320nm),能量较强,可以让我们的皮肤在短时间内晒红、晒伤。但UVB穿透力比较弱,所以阳光中的大部分UVB会被臭氧层挡住,只有少部分达到地球表面,我们一般也只有在太阳光特别强的时候晒红、晒伤皮肤。如果长期暴露于UVB可能导致皮肤癌。南极的臭氧层破洞正好在澳洲和新西兰上空,这意味着更多的UVB可以到达这一地区的地球表面,新西兰和澳洲的皮肤癌高发可能与此有关。
相较之下,UVA的波长较长(320-400nm),能量较低,但其穿透力强,一年四季不论阴晴都可以到达地球表面,甚至照射入我们皮肤的真皮层。短期内UVA可以造成皮肤敏感和耐受力下降,长期会导致黑色素沉积,和加速皮肤老化,也就是UVA可以让我们的皮肤变黑、长皱纹。另外,UVA也能诱发皮肤癌。
因此,我们在选择防晒霜时,防UVA和防UVB都很重要。在阴天,人们往往会忽略用防晒霜,但UVA一样可以照射进皮肤真皮层。我们一年四季需要防晒,最容易被忽略,而又最优必要一年四季都防的是UVA。
目前,很多防晒霜防UVB的能力是好过于防UVA能力的。
防UVA和防UVB标注
防晒霜外包装上常见的SPF和PA代表着防晒霜的防晒能力。其中SPF(SunProtectionFactor)是抵御UVB的能力。比如,一瓶SPF值为20的防晒霜,意味着涂抹后可以把皮肤对UVB的耐受力提高20倍。高的SPF值(比如50)的防晒霜可以提供更好的防晒伤的保护。
一些防晒霜上面只表明了SPF,但注明广谱防晒,说明它也具备一定防UVA的能力。买防晒霜时要注意,美国市场上的防晒霜通常防UVA能力不如欧洲产品。
日常防晒伤,至少选择SPF15以上的产品,如果皮肤比较白,或者是在正午进行户外活动,或者去热带度假,建议选择SPF30-50的产品。
很多人误以为SPF指和持续防晒的时间有关,SPF50能够提供的保护时间是SPF15的防晒霜的3倍多。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实际上SPF值并不直接和防晒时间有关,而是和受到的光照量有关的。正午的时候,阳光强烈,你会比早上和傍晚更容易晒伤,在低纬度地区(比如广州对比新疆),太阳光照强度也更大,你可能需要更勤地补涂防晒霜。
PA(protectiongradeofUVA)则是对抗UVA的能力,后面跟的+号越多,表示防晒黑的能力越强。但也不是所有产品里都有PA标记,很多欧美系防晒霜上看不到PA,但不代表它们就不妨晒黑,只是采用了其他的标注方式,比如PPD持续色素沉着系数(persistentpigmentdarkening)。
PA就是由PPD转化而来。PPD=涂抹防晒霜后皮肤变黑需要的时间/不抹防晒霜晒黑需要的时间,PPD越大PA后跟着的+号越多。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PPD=2~4→PA+
PPD=4~8→PA++
PPD=8~16→PA+++
PPD>16→PA++++
要知道,即使同样是标注为SPF50,PA++++的产品,它们的实际防晒效果还是有差异的。一些防晒成分能够防到更广的波段的UVA。
防UVA和防UVB的晒霜成分
如果将防晒霜比作药品(美国是当药品来管理的),那么在防晒霜中,防晒剂就相当于药品的“有效成分”,它们是真正保护你的皮肤不受紫外线伤害的成分。防晒霜里添加的其他成分可能让防晒剂更稳定,或者让涂抹更容易,让使用感受更好。
下面是美国FDA认为可以接受的一些防晒剂:
氨基苯酸(PABA,Aminobenzoicacid):UVB吸收剂,可以吸收UVB290到320nm波段。较易引起皮肤敏感,会引发光敏感反应,接触性皮肤炎和过敏性湿疹。
阿伏苯宗/帕索1789/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Avobenzone):能隔离UVA320-400nm,也可隔离一些UVA-I的化学性防晒剂,帕索并非是很好的UVA-II阻绝剂,易引起过敏及不适。
光稳定性(photostability)不高,经过紫外线的照射后会渐渐被分解而失去防晒效果,跟某些防晒成分(如ethylhexylmethoxycinnamate及uncoatedphysicalsunscreens)放在一起,会更不稳定而更容易被光分解。
西诺沙酯(Cinoxate):UVB防晒剂
二羟苯宗(Dioxybenzone):UVB防晒剂,也能防一点短波UVA。
水杨酸三甲环己酯(Homosalate):紫外线吸收剂,可抵抗UVB295-315
乳酸薄荷酯/氨基苯甲酸胺(Menthylanthranilate/Meradimate):UVA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一般都认为其性质温和,但也有一些报告指其曝露在阳光下会产生有害的氧自由基,要求用量不得超过5%,欧盟和日本都不允许使用。
氰双苯丙烯酸辛酯/奥克立林(Octocrylene):很弱的UVB阻隔剂,可阻隔UVB250-360及部分UVA。
桂皮酸盐(Octinoxate):阻隔UVB290-320。
辛水杨酯(Octisalate):抵挡UVB280-320
氧苯酮(Oxybenzone,BP3):可吸收UVB及部分UVA,浓度在5%以下时,只能提供些微的防晒效果。可能诱发光过敏,且会被皮肤大量吸收。美国和欧盟都允许使用,要求用量不得超过6%。美国EPA认为这个成分值得警惕。
辛基二甲基对胺基苯甲酸(PadimateO):可以阻隔UVB,但有可能引致敏感,且可能会释放出致癌的亚硝胺类。尽量避免此成分。
恩索利唑(Ensulizole):主要防止UVB之紫外线,及少数防护UVA之能力。曝露于阳光下会产生自由基,从而损伤皮肤DNA。已经很少有防晒霜在用了。
磺异苯酮(Sulisobenzone):可以阻隔UVB和部分的UVA。对皮肤和眼睛都有一定的刺激性。
二氧化钛(Titaniumdioxide):可以阻隔UVB和部分的UVA(需要在高浓度下才能完全防御UVA)。通常若欲达到较高的SPF时,会添加过高浓度的二氧化钛(5%以上),常造成擦起来白白的,而且皮肤干燥、易脱皮,因为它不仅吸附油脂,也会吸附水分。具有高度遮盖力,及高吸油吸水特性。
三乙醇胺水杨酸盐(Trolaminesalicylate):可阻挡UVB260-320。
氧化锌(Zincoxide):利用反射方式抵抗UVA、UVB,为物理性粉体防晒成份。不仅吸附油脂,也会吸附水分,使用后会造成皮肤干燥,具收敛性。几乎可以阻隔掉所有波长的UVA、UVB,但是因为涂起来会白白且粘粘厚厚的一层,所以限制了它的实用性,因此有些厂商发展出粒子较小的氧化锌分子,即所谓的Z-Cote,使用上涂在皮肤是透明的,改善了上述的缺失,同时仍可达到防护效果。
以上成分也并非都很安全,也并非都很有效,目前被FDA通过的实际上只有两种,其他都认为还缺乏相关安全数据。以下成分是FDA正在考虑中,还没有被通过,但是在欧洲澳洲等过已经被通过的新型UVA化学防晒剂:
对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MexorylSX)
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TinosorbM)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TinosorbS)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MexorylXL)
这些化学名看上去好复杂,有些化学成分还有好几个名称,在不同的防晒霜成分表里可能用的是不同的名字。比如,桂皮盐酸又叫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基酯,甲氧基肉桂酸辛酯,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说了大家也记不住,这里就不展开讲它们的化学性能了。
你只需要知道,不是每一种防晒剂都有同样好的防晒效果,并且也不是同等程度的安全。
防晒霜的安全性
对于防晒霜,为什么美国的管理更加严格,很多成分通不过,而欧洲、日本、澳洲等国可以通过呢?因为在美国,防晒霜是按药品的标准来管理的。因为防晒霜可以预防晒伤或者降低皮肤癌的风险和日光造成的皮肤老化。这是任何一般意义上的护肤品所不具备的能力。
而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防晒霜是按化妆品的标准来管理的。
如果将防晒霜视作药品,需要很多很繁杂的手续、严格的审核、长期的研究数据等等。因此,在短期内,很多成分是不可能通过FDA的审核的。
严格是好事,但是也限制了美国的消费者用上更好的、更强UVA保护的产品,使他们具有更大的UVA暴露。
目前,被认为最为安全的防晒剂只有两种物理防晒的成分,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其中氧化锌防UVA的效果比二氧化钛好。氧化锌通过反射、散射的方式抵抗UVA、UVB,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波段。
很容易理解的是,二者都需要达到一定浓度才能起到很好的防晒效果。但是一旦达到比较高的浓度,就会出现假白——好像带了一个面具一样,真.物理防晒。
将方式成分颗粒纳米化后,假白会得到改善,但是纳米化会降低其防UVA的效果。
也就是说,理论上,效果非常好,又不假白的物理防晒是不存在的。不过,效果好不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你是敏感肌,相对不那么假白的物理防晒就是你的首选。
防UVA的有效性
早在2009年,来自9个国家的20位科学家聚集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开会,大家得出结论,100–400nm的UVC,UVB和UVA都对人类具有致癌性。防UVA也很重要。
市面上很多广谱防晒的产品,实际上并不能很全面的防UVA。因为UVA分两段,科学家把UVA分为长波段UVA1(340-400nm)和短波段UVA2。对皮肤伤害最大的是UVA1。那些具有防UVA1能力(或者能大于360nm)的防晒剂,才真正称得上广谱防晒。
前面介绍的FDA认为可以接受的防晒剂里,大部分是防UVB的,目前具有很好的防UVA1能力的有以下成分:阿伏苯宗(avobenzone),Tinosorb(SandM),Mexoryl(SX,XL),UvinulAPlus,和氧化锌(zincoxide)。其中只有氧化锌是物理防晒(需要浓度大于20%才能提供很好的UVA防护)。
四种新型的UVA防晒剂非常值得关注,它们的防UVA效果远远好于其它竞争对手。研究人员对比了美国市面上的4种SPF50,并符合广谱防晒标准的防晒霜(防晒波段能达到370nm以上),和分别含有TinosorbS、TinosorbM、MexorylSX和MexorylXL成分的四种防晒霜。结果发现,含有这3种成分的防晒霜无一例外,其UVA防护效果要好于美国市面上防晒效果最好的部分产品。
因此,如果考虑极致安全,就选择含有氧化锌的防晒产品(或者同时含有二氧化钛的产品),哪怕是纳米级的,也认为是非常安全的。但不要选择喷雾,喷雾可能导致吸入,目前还不能确认其安全新。
如果更多地考虑防晒效果(其实防晒效果好,也是一种安全,因为能够防老化,降低皮肤癌风险),可以选择含有TinosorbS、TinosorbM、MexorylSX和MexorylXL成分的防晒产品。常见防晒剂阿伏苯宗单独用稳定性不好,但和Tinosorb联用,防UVA的效果会加强。
23款高倍数防晒霜成分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市面上的23种SPF高达50,PA至少+++的成人防晒霜的防晒配方。在同样的防晒指数下,防晒成分稳定性好的,能防更广波段的,同时有更好的安全性数据的防晒霜,会是更好的选择。
我必须申明,本文带个人观点。我会选择高效防UVA的产品,尽管对于几种新型防晒剂,目前还缺乏长期研究。本人不对大家的选择负责。
*本文不含任何商业广告。
资生堂水动力欧洲版。这款是我从英国买的(网购),是一款物化结合的防晒霜。它的防晒成分是纳米级别的二氧化钛(主要防UVB,UVA防护较弱),桂皮酸盐(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防UVB),奥克立林(可阻隔UVB250-360,高浓度时可阻隔部分UVA),TinosorbS(防UVA和UVB)和二乙基氨基羟基苯甲酰苯甲酸己酯(UvinulAPlus,全波段防UVA,此成分在欧洲、澳洲、日本等国通过,美国没有通过)。
从它的成分看,UVB和UVA防护都好。其中防UVA主要靠TinosorbS。TinosorbS就是前面反复提到的四种新型防晒剂中的一种,已经获得欧盟的批准。但目前关于TinosorbS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但目前认为具备光稳定性、不具备雌激素活性。
非常香,并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醇,有酒精味,涂抹时略黏腻,虽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钛,但因为是纳米级别的,不泛白。
用到身上还好,用到脸上,我个人对“清爽”的要求还会更高一些。
这是日本和中国版本的资生堂水动力防晒,和我之前买到的欧洲版成分略有不同。
主要的成分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它含有氧化锌,也用到桂皮盐酸,奥克立林,UvinulAPlus,二氧化钛和TinosorbS。防晒效果杠杠的。因为氧化锌的加入,防晒效果或许会略优于欧洲版。
同样含有不少的酒精。质地还是略黏腻,防汗防水,因此在大夏天,防晒的持久度很好。不适合敏感肌。
推荐下水游泳时用。
理肤泉的防油光,澳洲版和欧洲版是一样的,而美国版没有含MexorylXL的防晒产品。它是化学防晒,防晒剂是胡莫柳酯(甲基水杨醇,防UVB),奥克立林(防UVB和部分UVA),阿伏苯宗(防UVA),水杨酸乙基己酯(防UVB),乙基己基三嗪酮(UVB防晒剂,防水),对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也就是MexorylSX,强UVA阻隔剂),甲酚曲唑三硅氧烷(也就是MexorylXL,防UVA及UVB),二氧化钛。
这个成分组合简直不要太强大!注意,这是欧洲版,美国版的所有理肤泉防晒是没有MexorylXL,只有MexorylSX的,防UVA能力会大打折扣。
使用感受确实很清爽,虽然加了香精,但是闻起来几乎没什么香味。号称不搓泥,可以上妆,但是实际体验告诉你,会。搓。泥。
网上有很多方法教我们如何避免搓泥,什么用清爽一些的面霜啊,涂抹时不要用力揉啊,用面霜后等待一会儿再涂防晒霜啊,涂了防晒霜过一会儿再用粉底……抱歉,真的没功夫每天为了抹个防晒霜这么折腾。搓泥就是搓泥,真正不搓泥的防晒霜随便你怎么涂抹都不搓泥。
这款防晒霜具有强大的防UVA能力,PPD>16既可标注PA++++,而它的PPD是31,你们感受以下。
推荐给不化妆的、并对防晒要求很高的朋友。
不用怀疑,理肤泉的防晒能力都超高超强。大哥大的配方为:MexorylSX、MexorylXL,乙基己基三嗪酮(防水的UVB防晒剂)、TinosorbS、阿伏苯宗,奥克立林。
它采用了几款高效的UVA和UVB联用,防晒指数不是一般的防晒霜能比拟的,防水性能也很好。不过,日常用似乎有点”过“了。去海边,或者较长时间地在夏天的正午进行户外活动可以考虑选择。
含酒精。不算清爽,也不会油得很过分。搓泥。
贵妇防晒霜,超级贵,我买成188澳币,肉痛。
其防晒成分是桂皮盐酸(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UVB防晒剂),聚硅氧烷-15(UVB防晒剂),奥克立林(可阻隔UVB250-360,高浓度时可阻隔部分UVA),TinosorbS(新型的广谱防晒剂,能同时吸收UVA和UVB)
从成分上看,这的确是一款防晒效果不错的防晒霜,对得起它标注的SPF50,PA++++。其UVA的防护主要还是靠新型防晒剂TinosorbS。
它的膏体带有一点肉粉色,有一点腻腻的奶香,用起来比较清爽,偶有搓泥。总体来说是一款不错的防晒霜。不过真的太贵了,我应该不会继续买这款,贵妇们请随意。
比较出乎我意料,安耐晒系列居然都是物化结合防晒霜,其主要防晒成分包括:桂皮盐酸,氧化锌,二乙基氨基羟基苯甲酰苯甲酸己酯(UvinulAPlus),聚硅氧烷-15,二氧化钛,奥克立林。
氧化锌可以阻隔UVB和UVA,UvinulAPlus也是UVA防晒剂,它是阿伏苯宗的升级版,其吸收波段和阿伏苯宗差不多,但比阿伏苯宗稳定,因此更佳。桂皮盐酸,聚硅氧烷-15和奥克立林都是UVB防晒剂,二氧化钛主要也是防UVB。看这个成分防晒力度很好。
使用感受方面,它是水感的,涂抹上会有点泛油光,防水防汗,需要用洗面奶好好洗干净哦。它和资深堂的水动力一样,也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醇。不适合敏感肌。但是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虽然不是敏感肌,我也不太喜欢有浓浓酒精味的防晒。比较适合游泳时往身上涂。
主要防晒成分为桂皮盐酸,氧化锌和TinosorbS。有TinosorbS在,防UVA能力就安心了。
含有较多酒精,和其他安耐晒产品一样,酒精味比较重。如果单独用还是会觉得油,得再盖点粉看上去才好些。
总体上,我觉得安耐晒的任何一款产品防晒能力都不错,但使用感受一般。价格不高,可以用个性价比。
同样是物化结合的防晒霜,防晒成分为桂皮盐酸,聚硅氧烷-15,奥克立林(以上为UVB防晒剂),氧化锌、UvinulAPlus、TinosorbS。
防晒配方强大,因为UvinulAPlus的加入,防UVA能力略好于上面那款美白的。液体性质,用前需摇一摇,涂后有些泛油光,明显酒精味。
这是一款澳洲的纯物理防晒。我毫不怀疑它是实打实的用够了氧化锌,具有不错的防晒效果,防UVB和UVA防护能力都不错哦。但是,尽管名字叫“隐性的锌”,它用后就是日本“艺妓脸”,或者像长满霜的冬瓜……
大家不要看手涂抹后变白了,好像蛮好看,上脸真的不能忍!
它生动地像我展示了,用氧化锌来防晒是什么效果。当然,防晒霜的其他配方也很重要,能让你的使用感受全然不同。后面会介绍两种纯物理防晒,使用感受就很好。
得夸一夸伊丽莎白雅顿的CitySmart,纯物理防晒。防晒成分为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加了一点调色剂,有一丁点像粉底修饰肤色的作用。
它质地稀薄,让人难以相信氧化锌浓度能达到20%(查不到浓度数据,如果低于这个浓度,其UVA防护就不会很全面了)。单从防晒指数上看,力度是够的。
很滋润,有些黏腻感,略泛油光。上妆不搓泥。推荐给敏感肌。
关于售价,CitySmart,40毫升一只,价格接近500(澳洲售价A$90)。把防晒当成最重要的护肤步骤,这个价格用在脸上,我个人觉得能接受。
同样是100%物理防晒,Murad也相当优秀了。防晒指数SPF50,PA++++。价格大概500左右,50毫升。
乳液状,用前需要摇一摇。乳液是淡淡的粉色,有燕麦的香味,几乎没有修饰肤色作用。很滋润,不太油,涂抹后比较清爽。上妆不搓泥。
和雅顿的citysmart相比,我个人觉得Murad相对更清爽一点。我个人更喜欢Murad的肤感。不过网评来看,这两款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注意,两款都不像理肤泉很诚实地标注了成分的浓度。它们的防晒能力从标注的防晒指数来看是不错的,但UVA防护能达到什么程度要看其氧化锌浓度有多高。浓度越高越不清爽。两款都蛮清爽的……
个人建议,这两款防晒,日常绝对够用,又安全,肤感又好,强烈推荐,尤其是对敏感肌。但是如果是去日照强度高的地方,还是有Tinosorb,UvinulAPlus或者Mexoryl等化学防晒剂的防晒霜对防UVA更有把握。
索菲娜蓝小花我两年前就有用,是偶然在华人街的日韩护肤品店买到的。当时没有研究过成分,只是看防晒指数高,且使用感受不错,所以之前夏天一直有用它。
现在回头来看成分,它是一款物化结合防晒霜,主要的防晒剂是氧化锌(防UVA和UVB),UvinulAPlus(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阿伏苯宗的升级版,高效UVA防晒剂),二氧化钛和桂皮盐酸(这两个防UVB)。从这个组合配方看来,防晒效果不会差。
含酒精,但是酒精味比较淡,含香精,香味清爽。
它是质地稀薄的水感防晒霜,用前摇一摇,因为完全是液体,需要盖好盖子哦!我是T区油,周围干的皮肤,使用感受很清爽,不干。
它对敏感肌的友好程度仅次于几款纯物理防晒,使用感受良好,从性价比角度,值得推荐。
同样是物化结合,主要防晒剂和蓝小花一致,防晒能力相当。防UVA成分有氧化锌和UvinulAPlus,防UVB的还有桂皮盐酸和二氧化钛(氧化锌也防UVB)。防晒配方的防晒性能可靠,且安全性比较高。
含酒精,但酒精味比较淡(比起安耐晒和资生堂的酒精味轻太多)。
使用感受,水感易涂抹,轻微修饰肤色(比起纯物理防晒的雅顿citysmart的修饰作用要自然)。特别清爽,不油腻,混合肌肤的我不觉得干。个人的使用感受比蓝小花好,用了白蕾丝从此不会再考虑买蓝小花。
不搓泥!
推荐给爱化妆和不爱化妆的,肌肤不是严重敏感的朋友。
Sisley的防晒霜是这里面最贵的一只,上1000了。就凭这个价格,不推荐。防晒霜就好好防晒嘛,单凭防晒,根本不至于花到这个价格。
Sisley的防晒成分为:TinosorbS,奥克立林和阿伏苯宗。阿伏苯宗是常见的UVA防晒剂,短期效果好但光稳定性差,不过当它和Tinosorb联合使用,可以作为整体增强UVA防护效果。所以,从成分上看,这款防晒霜的效果不会差。
使用感受是,比较油,浓浓的草药味让我有些受不了。是我肯定不会复购的一款。
又一只不便宜的,A$150。像这种7、800一只的化学防晒霜我觉得没有任何性价比可言。你一看成分,不还是那些防晒剂的组合吗。
Lamer的产品,用过精华、眼霜、卸妆油和这个防晒,我总是不死心想要体验一下,看看贵的是不是会更好一些,但结果除了卸妆油都不太喜欢,感觉就是骗钱的玩意儿。
这款防晒霜的防晒成分为桂皮盐酸,甲基水杨醇,水杨酸乙基己酯,二苯酮-3(会被吸收,且易过敏),阿伏苯宗(Avobenzone),奥克立林。在几十种成分的末尾,是二氧化钛,但显然这里用到的二氧化钛量很小,不是作为防晒剂,而是着色剂之类的。
其中的二苯酮-3(氧苯酮)是美国EPA警告,认为最值得担忧的成分,实验证实它极易引起过敏反应,是一种弱雌激素,具有一定抗雄激素作用(Krause,2012;Ghazipura,2017)。
而且从这个成分上看,防晒能力也不看好,因为它用的主要UVA防晒剂是阿伏苯宗,虽然短时间内效果好,但其光稳定性不好,一小时后基本时效。而其中也没有看到和可以和其协作让其效果最大化的成分。
你们说,这是不是智商税?!
另外,还含有变性酒精。会!搓!泥!
强烈不推荐。
薇姿的防晒成为为桂皮盐酸,UvinulAPlus,二氧化钛,MexorylSX,MexorylXL,TinosorbS。
啧啧啧,看着成分,薇姿和理肤泉果然是一家的(它们都是欧莱雅化妆品公司旗下品牌)。
和理肤泉的防晒霜防晒效果一样强大,虽然都是标SPF50,PA++++,其实际防晒能力高过市面上绝大多数PA++++的产品。
提醒各位,和理肤泉一样,上妆会搓泥哈。
主要防晒成为苯基苯并咪唑磺酸、桂皮盐酸、氧化锌。前面两种是UVB防晒剂,而氧化锌如果浓度达到20%以上,可以很好地防UVB和UVA,但其氧化锌浓度不确定。
黛珂是我周围的干皮普遍喜欢的一款防晒,涂抹起来像乳液类的保养品,质地较浓稠,有酒精味(含酒精),混合有淡淡的花香(含香精)。
易抹匀,略泛白,油,夏天用不能忍。但干皮觉得细润,可能适合冬季?
我个人觉得皮肤干燥的问题应该交给面霜来处理,防晒尽量不要抹得脸泛油光才好。
全名是OLAY轻透倍护隔离防晒液,防晒成分为桂皮盐酸,TinosorbS、TinosorbM。这个防晒组合还是很强大了。
使用感受是用了脸上会泛油光,略感黏腻,有酒精味,但不会熏眼睛。不搓泥。性价比不错,但是使用感受达不到推荐程度。
防晒有效成分为桂皮盐酸(防UVB),阿伏苯宗(防UVA,但化学性质不稳定),乙基己基三嗪(防UVB),二氧化钛。
其中只有阿伏苯宗是UVA防晒剂,但因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在阳光下,只需要15分钟,阿伏苯宗便分解掉约36%,大约1小时后,阿伏苯宗对UVA的防护就基本消失了。
不推荐,不能做好防晒的本职工作,肤感再好也等于零。
物化结合的防晒霜,防晒成分为乙基己基三嗪酮,桂皮盐酸,氧化锌,TinosorbS。
含有酒精,因为氧化锌是其主要防晒剂,会有些白,也不是太容易洗(也可以视作防水防汗的优点)。不含香精,但它和其他防晒霜一样,它是含有防腐剂的。不知道为什么网上宣传得非常夸张,不含防腐剂,不含酒精,睁眼说瞎话一样。要是真的不含防腐剂、杀菌剂,很难确保安全啊。
滋润,但略泛油光,搓!泥!谁用谁知道。
答应大家还要分析的是Ultrasun面部防晒、FANCL无添加物理防晒隔离霜SPF50+,贝德玛皙妍水润防晒乳。因为这三款我没有买,就简单分析一下成分。
FANCL无添加物理防晒隔离霜(日版)SPF50+
我比较感兴趣这款纯物理防晒,如果让我买的话,会首先考虑它。它的防晒成分是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纯物理防晒。它真的几乎不含杀菌剂,不含香精,温和到无以复加了,但保质期应该会很短吧。
我对它感兴趣是想知道物理防晒能不能实现好的肤感效果。因为物理防晒要实现高效防晒,很难避免假白,出汗后不均匀,在眼皮卡纹等情况。因为没有用过这款,所以我不确定它是否能够做到像伊丽莎白雅顿citysmart和Muradcityskin那样精致的肤感。用过的朋友可以来说说哦。
贝德玛皙妍水润清爽防晒乳,SPF50,PA+
贝德玛这款是之前文章评论里有朋友提到的。在它防晒配方中,用了TinosorbS和阿伏苯宗两种UVA防晒剂的强强联合(前面讲过,阿伏苯宗联用TinosorbS的话,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得到更好的UVA防护)。TinosorbM对UVA,UVB都有很好的防护效果,另外还用了一个UVB防晒剂奥克立林。
从防晒配方来看,是一款不错的产品哦。肤感就看个人喜好了。有用过的朋友吗,来说说看,它油不油?
优佳美白抗污染水感防晒隔离乳,
SPF50+PA++++
推荐优佳的朋友也特别多,但是无奈我在澳洲和英国的购物网站都没有找到高倍防晒的优佳,就没有买来试用。
优佳的防晒霜以这款美白水感防晒隔离乳为例来分析一下它的成分吧。它的防晒配方包含乙基己基三嗪酮,这是一种防水效果很好的UVB防晒剂,能够实现高倍数防水防晒。还有水杨酸盐,二氧化钛(防UVB)和广谱防晒剂TinosorbM,和高效的UVA防晒剂TinosorbS和UvinulAPlus。
防晒效果绝对是很好的,使用体验可以由用过的朋友来说说,会搓泥吗?(我们评论见哦)。
总结
试用了20多款高倍防UVA&UVB的防晒霜,个人觉得所有的防晒霜用后都或多或少会有些泛油光。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的话,建议上粉,用粉饼压一点干粉上脸,或是扫一点散粉,皮肤看上去就很棒了。
今天分析的这些防晒霜,除了LAMER和怡思丁防晒效果可疑,防晒成分不安全性高,不推荐以外,其余都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经济能力来考虑的。
从使用体验方面,我个人推荐苏菲娜白蕾丝物化结合防晒霜,纯物理防晒我推荐Murad的cityskin,这两款我都很愿意复购。防晒性价比(用在身上)我推荐安耐晒,最强防晒指数推荐理肤泉(ANTHELIOSXL,Anti-shine)。
关于防晒霜的其他问题
1.要涂多少?
用量只能大致估计,总之厚厚地涂抹就对了。脸和脚、腿和手臂大约需要30毫升左右的防晒霜才够。
哪怕是防水的防晒霜,也建议每2小时左右重复涂抹一次。
化了妆的女性,不方便在脸上重复涂抹,可以考虑买带防晒的指数的干粉,每隔一段时间用粉再盖一下。
2.需要卸妆吗?
至少是需要用洗面奶好好清洁的。因为我化妆,所以每天都会有卸妆步骤,之后会视情况用洗面奶洗1-2次。
3.用防晒霜在护肤中的步骤是?
先洁面,再用面霜、乳液,之后再涂抹防晒霜,再上粉、化妆。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你选择防晒霜有所帮助,祝大家美美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