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物言志诗
1、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2、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预设二:学生找“廉洁奉公”的依据时,教师相机拓展: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一句名言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谦在《咏煤炭》里深情地写道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是的,一生天下为公,一生两袖清风,这更是一种人格一种清白!
5、作者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使竹石透露出一种深意和神韵。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7、东晋才女谢道韫十分仰慕嵇康,她写了一首《拟嵇中散咏松诗》,以松树象征嵇康:
8、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9、海量教学资源,免费领取
10、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1、咏燕(唐·张九龄)
12、(预学案)统编语文七~九年级上册汇总
13、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02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15、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6、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7、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1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黄巢《菊花》
20、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二、托物言志诗的答题模板
1、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其二)
4、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
5、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冲天”,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7、夜宿乌牙寺,举手扪星辰。
8、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9、(设计意图)接受理论认为,文本只有经过读者解读才能充分获得自由的存在,才能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终实现。诗歌的学习更应如此,知识的建构,意象的触摸,精神的领悟,教师始终只能是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引导者,学习困境中适度的帮助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以为,教者有为而不乱作为,是学生获得深度学习可能以及持久学力的关键。
10、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11、《奔亡道中其五》—文学家李白
12、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4、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15、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16、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17、物人比照,读出志向
1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9、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20、“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三、托物言志诗有哪些古诗
1、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2、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来源|瓜州县融媒体中心
5、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6、(试题)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8、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9、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在一个没有阳光、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1、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2、(试题)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不是托物言志诗,而是借物喻理,发出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奋发努力,有所作为
14、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5、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16、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本首诗中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17、画菊(宋·郑思肖)
1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20、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四、托物言志诗歌鉴赏专题
1、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2、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3、读《石灰吟》,初感知。指名读与齐读结合,读楷书、行书、篆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石灰吟》。
4、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6、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7、这首诗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是属于我们以前介绍的咏物诗。咏物诗的特征是“托物言志”。我们再分析这类诗歌的时候把握两点,第一找出所咏事物的特点,第二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分析其所要表达的志向或情感。
8、(答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评分:共4分。每问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9、重点分析答题的步骤和语言。
10、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1、有些诗,很简单,就算是千百年前的古文,也不用字字去查是何意,一看便能明白。
12、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13、优化作业,自主自能,拓课堂入生活。当日作业(必做):用查阅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自学本课另两首托物言志诗;周内作业(选做):查找不同时期托物言志的诗词,总结异同点,探究原因;长时作业:(选做)学习吟诵《石灰吟》或其他感兴趣的古诗吟诵。
14、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1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6、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17、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18、(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
19、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20、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五、托物言志诗和咏物诗的区别
1、下面大家看一下这首诗的赏析: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2、(2)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3、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4、再看隋代诗人李德林的《咏松树》:
5、中小学生必背的历朝历代名篇名句400句
6、译文: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7、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8、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9、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
10、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11、你们好!疫情改变了我们学习的方式,但阻挡不了成长的脚步。“停课不停学”在这个特殊时期,上课的方式从“面对面”变成了“键对键”,同学们的交流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教师们以“生命守护者”的专业职责和敬业精神科学有序地组织学生延期开学期间的每日学习、生活、健康。在这特殊时期赵雪雯小语名师工作室特意为大家搭建空中学习平台。为小朋友们的学习助力加油!
12、然后再联系第三句“无限旱苗枯欲尽”,想一想云与旱苗是什么关系呢?云带来雨,雨滋润旱苗,多简单的道理。想到这儿,我想大家就不会不明白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了。
13、统编语文九上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14、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15、赏析: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16、(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17、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18、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0、王安石其实是在以梅喻己,在北宋当时艰难复杂的局势下,他积极改革却又得不到支持,他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之处。